本報記者 李美麗
當前,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在全國范圍內深入推進,旨在全面摸清我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底數,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為系統化、科學化保護奠定基礎。
在此背景下,探索建立長效保護機制,破解基層文物保護中普遍面臨的資金短缺、人力不足等難題,成為普查成果轉化與應用的關鍵環節。中國人壽財險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服務文化遺產保護作為重要戰略方向,鼓勵各級機構結合地方實際進行金融創新。
金融助力
創新文保支持“生態鏈”
四川成都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6914處不可移動文物,總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是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承載,也是全省乃至全國文物普查的重點區域。普查過程中,既需要投入專業技術力量與物質資源,還要時刻預防文物受損、人員安全事故及數據偏差等情況的發生,這都離不開強大的政策保障與資金體系支持。
近日,中國人壽財險四川成都中心支公司積極落實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保障工作,于天府新區正式啟動“文物守護者”保險產品試點項目。該試點是中國人壽財險四川省分公司在全省范圍內探索運用金融工具賦能文物普查與保護工作的創新嘗試。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文物守護者”項目秉持“防重于賠”的核心理念,不僅提供災后的經濟補償,更注重通過科學的風險評估、專業的防災防損建議以及預防性投入,主動降低文物受損風險。專項保險的目標是讓保險真正成為預防文物損失的第一道防線和文明傳承的堅實守護者。該項目是金融力量服務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大局、賦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一次創新實踐。
化零為整
增強文保工作“續航力”
將“防重于賠”理念落到實處,“文物守護者”保險在保障模式上實現“化零為整”。首批“文物守護者”保險試點聚焦天府新區,為該區域上百處不可移動文物提供總額高達1億元的全方位風險保障。
基層文物保護在專項資金管理中存在“無災不能用、有災不夠用”的困境。“文物守護者”保險產品將文物保護中不可預見的、分散的修繕支出,轉化為可預算的固定保費支出,精準破解基層文保單位日常維護資金短缺、專業人力不足等長期難題,從而有效提升基層文保工作的韌性與保障水平。
此次保險試點的落地,不僅填補了成都文物系統在專業保險服務領域的空白,更是將普查成果轉化為保護動力的積極探索。這標志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在傳統的行政手段之外,正式邁入“風險管控+金融賦能”雙軌并行的新階段。
中國人壽財險四川省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文物守護者”試點是公司響應總公司戰略、服務地方文化強省建設的關鍵一步。該項目通過金融工具市場化運作,為散落民間的珍貴歷史遺存提供了系統化、可持續的風險保障方案,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注入了新動能,其探索形成的“風險管控+金融賦能”雙軌保護模式有效緩解了基層文保工作面臨的資金與風險管理壓力,為文物普查成果轉化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
此次試點積累的“成都經驗”,為中國人壽財險四川省分公司后續在全省范圍內運用金融手段服務文物普查與長效保護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參考,不僅有助于四川千年瑰寶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守護,也是中國人壽財險發揮金融專長、服務國家文化強國建設、參與守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一次積極嘗試。
(編輯 汪世軍 賀俊)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