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閩大地,無論在廣袤的田野、海上的田園,還是繁華的城鄉,福建農信的身影無處不在。從1929年全國第一批紅色信用合作社在閩西誕生,到1951年福建省第一家信用社在福州新店成立,再到2005年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正式成立,福建農信一路風雨兼程,一路富民興農,在傳承中堅守,在改革中奮進,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華麗蝶變,成為農村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的主力軍。
“省聯社成立20年來,走過了不平凡的征程,福建農信始終情系‘三農’,堅守支農支小定位,聚焦‘黨政所需、農村所缺、農民所盼、農信所能’,構建鄉村振興市場共同體,書寫了‘深耕八閩厚植三農’壯美篇章。”福建農信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李衛民表示,面對新征程,福建農信要以滴水穿石的韌勁傳承寶貴精神,以敢為人先的闖勁深化改革,以和合共生、義利并舉的理念貢獻農信力量,奮力譜寫福建農信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二十年間,福建農信傳承紅色基因,踐行“金融為民”,為民服務情懷生生不息;二十年間,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奮勇爭先,走出一條健康可持續發展之道;二十年間,深耕主責主業,筑牢“三農”根基,鑄就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新標桿。
數據顯示,二十年來,福建農信系統資產總額增長了超26倍,各項存款增長了超19倍,各項貸款增長了超17倍,服務客戶超3000萬戶,福建農信的發展速度、質量、效益位居全國農信系統前列。
傳承紅色基因
踐行金融為民初心
福建農信的歷史,是一部傳承紅色基因的奮斗史。1929年,古田會議召開前夕,在黨的領導下,以“幫助農民發展生產、過美好生活”為初心的紅色信用合作社在閩西誕生,為福建農信埋下了紅色的種子。此后,這顆種子在八閩大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背包銀行”的精神和“支農支小”的初心,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在村里經常看到農商銀行金融助理員的身影,他們背個包進村入戶,幫助村民辦理金融業務,了解村民金融需求,與村民嘮嗑、拉家常,跟自家人一樣。”上杭縣古田鎮竹嶺村原村委書記張旭濤豎起大拇指說道:“農商銀行與我們最近,跟我們最親。”
竹嶺村曾因產業凋敝、環境破敗陷入沉寂,村民很難獲取銀行信貸等金融服務,一度阻礙著村民脫貧致富的步伐。上杭農商銀行通過農戶建檔、信用創建、金融助理員駐村等系列舉措,解決了村民的金融需求。截至目前,竹嶺村已實現100%農戶建檔,貸款覆蓋面50%,貸款余額2000多萬元,讓沉寂的山野田壟涌動著金融活水。
如今的竹嶺村,遠處青山環繞,近處流水潺潺,這里步步是景,處處成畫,別具特色的民居鑲嵌在綠水青山中,已成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和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
八閩大地上,像上杭農商銀行一樣堅守紅色農信初心,發揚“背包銀行”精神,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故事一直在發生。
近年來,福建農信結合自身行業特點和點多面廣優勢,提出“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戰略工程,走出了與時俱進的發展道路。
在省聯社層面,與9個設區市政府、主要涉農廳局在內的60多家涉農涉企單位建立黨建共建戰略合作關系;轄內行社通過與當地黨委、政府或組織部門聯合發文聘任支行長、信用社主任、客戶經理等擔任金融助理員,深度參與鄉村發展,形成了“以黨建+為基石,以金融助理員為紐帶,以多社融合為抓手”的特色模式,實現黨建工作與“三農”金融服務的緊密結合,在夯實基層黨建、服務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省農信系統67家行社共派出金融助理員6000多名,將金融服務延伸至農村、社區的“神經末梢”,切實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米”。
福建農信著力讓寶貴的紅色基因成為引領帶動發展的源頭活水,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紅色動力”。
一代代農信人在服務“三農”的實踐中,始終與農民群眾緊密相連,沉淀出“姓共”“姓農”“姓小”“姓民”的基因,成為農信獨有的榮光和底蘊。
改革賦能轉型路
激活發展新動能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筆下的智慧哲思,恰是福建農信聯社二十年改革發展的生動寫照。
改革產權制度、完善管理體制、提升經營水平、改善服務質量、強化風險防控、加強隊伍建設……省聯社自成立以來,始終以改革為“源頭活水”,激蕩起服務“三農”、服務鄉村振興的澎湃浪潮。
寧德市古田縣素有“中國食用菌之都”美譽,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靠一朵朵銀耳花,走上了鄉村振興、百姓致富之路,如今古田銀耳產量已占全國的90%、世界的85%。
走進古田縣食用菌產業“數字大腦”運營中心,只見一塊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食用菌“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數據,實現了全鏈條數字化服務。古田農信聯社作為本土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數字大腦”平臺建設,創新推出了“福菇數經貸”產品,以“數字大腦”提供的數據作為授信主要依據,便可獲取貸款,讓“數據要素”惠及更多食用菌產業鏈客群。
近年來,古田農信社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深化數字應用,通過融入縣域產業數字平臺、打造數字融資系統、優化數字評級模型等,將信貸資源更加精準、高效地投入到鄉村振興建設中。
“古田農信數字化轉型能得以順利推進,離不開省聯社強大的科技支撐。”古田農信聯社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在這場持續二十年的改革征程中,科技賦能成為關鍵突破口,省聯社成立以來,按照現代銀行架構,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走“小法人,大系統”集約化的科技發展道路,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建成了全省集中的科技服務大平臺,通過體系化架構、本地化適配與機制化保障,對全省農信起到“引領、支撐、保障”的作用,讓科技真正成為扎根鄉土的金融生產力。
福建農信的科技力量已達到國內同業先進水平,科技賦能是省聯社成立20年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福建農信涅槃蝶變的鮮活例證。
省聯社成立之初,全省農信社存在整體實力偏弱,抵御系統性風險能力不強……面對這些現狀,福建農信聯社以破局之姿的決心,推進一系列改革舉措。
在機制體制上不斷優化,打破舊有桎梏,構建現代化法人治理結構,提升決策效率與科學性;推動全省農信系統協同共進,實施“全省一盤棋、農信一家親”機制,構建農信發展新格局;強化省級大平臺專業化服務能力,整合資源辦大事、辦難事,構建“大科技、大運營、大風險”的高效管理體系;在業務創新方面,推出多樣化金融產品,從普惠金融到鄉村振興等特色產品,提升農信核心競爭力。
歷經改革淬煉,福建農信實現從“舊貌”到“新顏”的蛻變,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改革沒有休止符,面對金融行業變革浪潮,福建農信要謀劃新一輪改革,要走實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之路。”李衛民說道。
福建農信聯社提出,要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從數字化、精細化、特色化、差異化四個維度縱深推進改革,開創“再上臺階”新局面??v深推進數字化轉型,突出規劃引領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數字能力建設,加速“智賦百景”行動,實現提能發展更大突破;縱深推進精細化管理,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全面構建客戶關系,樹牢降本增效思維,打造精干高效隊伍,筑牢安全經營防線,實現提增效益更大突破;縱深推進特色化經營,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投身區域重大戰略,深化融合創新發展,實現提升業務更大突破;縱深推進差異化發展,突出黨建引領、改革突破、風控強化、內控升級、策略優化,實現提質管理更大突破。
面向未來,福建農信將持續深化改革創新,以更優服務、更強實力,為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動力。
深耕八閩大地
鑄就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新標桿
在八閩大地的廣袤鄉村,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福州連江的漁排上,養殖戶們精心照料著滿艙的鮑魚;龍巖長汀的田間地頭,特色果蔬種植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泉州晉江的工廠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們熟練操作設備;南平武夷山霧繚繞的茶山間,茶農們正忙著撒播有機肥……從閩東到閩西,從閩南到閩北,處處展現著產業發展的蓬勃活力。
福建農信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金融主力軍,始終堅守支農支小支微定位,深耕鄉土,用金融活水滋養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
三明是全國最綠的城市之一,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高達77.12%,連續四年位居“中國綠都”榜首,三明的森林資源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質量上乘,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格氏栲原始森林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本土的三明農商銀行,立足生態優勢,創建綠色銀行,把發展綠色金融作為打通“兩山”通道、發展綠色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沒有抵押,沒有擔保,手續簡便,就獲得了170萬元的信用貸款,而且還享受了綠色金融的利率優惠,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三明綠得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肖世華面帶笑容地說道,農業面臨投入大、周期長,輕資產的困境,沒有抵押物,融資渠道極為有限,而三明農商銀行的綠色金融模式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解決方案。
三明作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三明農信系統勇擔創新探路者,聚焦綠色經濟發展需求,自主設計開發福農e林(三明林業金融服務)平臺,整合了市自然資源局、林業局等多方數據資源,并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生成“個人碳信用報告”,對客戶綠色資產進行精準畫像,實現森林資源調查線上化、評估標準化,破解長期以來森林資源價值認定難、評估專業性高的問題,為三明綠色轉型發展提供金融動力。
農信社因農而生,因農而長,始終與“三農”血脈相連,福建山海資源稟賦獨特,孕育出茶葉、食用菌、海產品等豐富多元的“三農”產業形態。福建農信立足八閩大地的特色資源,以創新服務為紐帶,積極聯動各類市場主體,構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鄉村振興市場共同體,形成政銀村企農融合發展長效機制,釋放出乘數效應,匯聚服務鄉村振興磅礴力量,以實際行動促進共同富裕。
二十年來,在省聯社的科學引領下,轄內67家農信社、農商行始終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扎根八閩大地,與時代同頻,與百姓同心。從田間地頭的春耕備耕貸款,到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轉型升級支持;從農戶小額信貸的精準滴灌,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融資,為農村千家萬戶的增收致富和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注入強勁動能。
在實踐中,全省農信機構堅持把富民惠農落到實處,建立起覆蓋城鄉的金融服務網絡,實現營業網點“鄉鄉通”、普惠金融服務點“村村通”、電子銀行服務“戶戶通”;創新推廣“福林貸”“鄉村振興貸”等特色產品,構建起多層次、廣覆蓋的普惠金融產品體系;優化金融服務,簡化貸款流程,降低融資成本,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同時,積極開展金融知識下鄉、普惠金融服務點、金融助理員駐村等工作,讓金融服務真正觸達鄉村每個角落。
目前,全省農信社營業網點達1902個,占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三分之一強。除了發揮網點多、分布廣的優勢,農村信用社還通過設立營業網點、流動服務站,布設存取款一體機、自動取款機等方式提供金融服務,實現了全省鄉鎮的全覆蓋,成為全省法人機構和從業人員最多、網點分布最廣的金融機構。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農信系統涉農貸款余額4748.65億元,市場份額超20%,涉林貸款市場份額近30%,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755.7億元,占各項貸款(不含票據)比重52.77%。福建農信聯社連續5年榮獲福建省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優秀”等次。
福建農信通過一項項務實舉措、一件件惠民實事,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讓百姓收獲滿意,用金融的力量,點亮了鄉村發展的希望之光,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