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在山東平陰縣的黃河岸邊,丁海軍家庭農場4500平方米的場區內,從早春育苗、夏日插秧,到金秋收割、大米加工,再到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全鏈條自主運營模式,讓每一粒大米都省去了中間環節的成本。農場的500畝水稻、900畝玉米與1400畝小麥,遵循著輪作的節奏,在黃河灘涂上勾勒出“一年兩熟”的豐收圖景,滿眼生機勃勃。
更值得稱道的是農場的“立體經濟”——水田深處,甲魚和小龍蝦在稻禾間自在生長,每逢7月份上市季,訂單便如潮涌來;加工車間里,成套設備加工出的精米裝箱待發,而剩下的稻殼、碎米等邊角料也得到充分利用,被用來釀酒。從種植到銷售,從主糧到副產品,這種“零浪費”的一體化發展模式,讓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的活力,整個家庭農場呈現出紅紅火火的景象。
丁海軍是當之無愧的“新農人”典范,不過,他也曾有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創業初期,丁海軍購置大疆無人機、谷物干燥機等農機需要大筆資金,春耕備耕時囤積化肥、種子等農資更需提前墊資,資金周轉的壓力讓他一籌莫展。“農機是現代農業的‘腿’,農資是莊稼的‘飯’,缺了哪樣都不行。”丁海軍回憶道。
在了解到農場的困境后,平陰農商銀行的客戶經理主動上門。基于農場的經營規劃與發展潛力,農商銀行迅速發放200萬元貸款。
“這筆資金像及時雨,農場不僅順利購置了大疆無人機,補齊了機械化短板,更讓農資儲備有了保障。有了資金底氣,才敢放手搞全鏈條經營。”丁海軍在說話間,滿是對農商銀行全力支持的感恩和感激。
從化解“購農機、備農資”的燃眉之急,到見證農場形成“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再到金融知識送到千家萬戶,平陰農商銀行的普惠金融實踐,不僅為一方農場注入成長動能,更在黃河灘上播下“金融助農”的種子。
這只是平陰農商銀行支持“三農”發展、踐行普惠金融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平陰農商銀行始終扎根“三農”,針對丁海軍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其農業發展資金需求“急、小、頻”的特點,以及新農人對機械化、規模化的迫切追求,該行簡化貸款流程、創新評估方式,以精準高效的金融服務,打通了資金流向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截至6月末,平陰農商銀行共發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28.2億元,惠及2399戶小微企業發展。
與此同時,該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精耕服務,優化網點服務設施,提供無障礙金融服務。截至6月末,該行已累計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活動228次,發放宣傳折頁1.3萬余份,惠及群眾超7000人。
(通訊員田羽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