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愛靜
“科技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首,正日益成為農商銀行服務實體經濟、實現自身轉型升級的關鍵抓手,謀科創就是謀未來。”浙江嘉善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葉冬飛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86.01億元,占全縣科技貸款總量的近一半,首創“五專五聯”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成為縣域農商行開展科技金融的標桿。
何為“五專五聯”,如何優化縣域科創金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采訪了葉冬飛。
記者:作為縣域農商銀行,貴行為何將科技金融提升至“差異化戰略”高度?如何平衡科技金融與傳統“三農”主業的關系?
葉冬飛:嘉善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任務。截至2024年末,全縣入庫科技型企業達1565家。如何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嘉善農商銀行一直堅守“姓農、姓小、姓土”定位,專注于服務“三農”和民營小微企業,服務實體經濟和地方發展。我行將科技金融作為“差異化戰略”,既是全面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科技金融服務相關部署要求,也是突破同質化競爭、打造未來增長極的關鍵抓手。
平衡“三農”與“科創”的關鍵在于“能力復用”。將科技金融中積累的數字化風控、產業鏈服務模式賦能“三農”。例如,“科創指數貸”的評估模型已適配農業高新技術企業。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五專五聯”科技金融體系。
葉冬飛:2023年,我行制定《嘉善農商銀行關于深化科創金融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并同步發布科技金融“善動能”品牌,建立多層次、全覆蓋、可持續的“五專五聯”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通過構建“五專”服務體系,為“五聯”戰略的實施提供基礎保障,而“五聯”戰略則是“五專”服務體系的拓展和深化。
簡單來說,“五專”即專設架構(董事會科創與綠色金融委員會為科技金融戰略規劃機構,以“1+3+N”模式推進全行科技金融工作,即一家科技金融專營機構、三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和N家科技金融服務網點)、專業隊伍(科技經紀人+產業調研員)、專項考評(提權重/定指標/設重獎)、專屬產品(覆蓋全周期的科創指數貸等)、專責風控(構建“獨立風控+免責護盾”機制,專設獨立風控標準流程和風控人員)。
“五聯”則是政銀聯動(參與政策制定)、數字聯動(智能風控建模)、產融聯動(實驗室成果轉化)、品牌聯動(“善動能”IP)、銀保聯動(風險分擔基金池)。
記者:發展科技金融,人才是關鍵因素。貴行如何解決“既懂金融又懂技術”的復合能力人才缺口?
葉冬飛:我行把握地方產業體系優勢,建立專職專營的科技金融機構和團隊,并匹配相應的經營考核機制,以實現精準的資金投放,提升科技金融業務的運營效率和風險防控。我行注重培養專業化科技金融服務團隊,重點建立“科技金融專管員”“科技經紀人”和“產業調研員”三支專業隊伍。
記者:貴行持續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科創金融新模式,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例如“監管沙盒”試點科創金融“強制”盡職免責機制,是如何落地的?
葉冬飛:今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嘉興監管分局批復我行“監管沙盒”試點科創金融“強制”盡職免責機制。盡職免責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明確“盡職免責”核心定義,劃定適用范圍。二是細化各崗位“盡職標準”,我行明確了各崗位的核心履職要求。三是明確“免責情形”,打消一線顧慮。針對科技型企業“輕資產、高風險、快迭代”的特點,我行設定了十大免責情形,確保符合條件的人員“應免盡免”。四是劃清“不可免責”紅線,防范道德風險,為平衡“免責”與“合規”,我行也明確了禁止免責的情形。
同時,我行將科技型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放寬至“(3+X)%”(X為全行平均不良率),進一步為一線人員“松綁”。
通過這套機制,我行既明確了“干好免責”的底線,也劃清了“違規必問責”的紅線,切實讓金融服務科技型企業的積極性得到釋放,為科技型企業培育和地方創新發展注入金融動力。
記者:對于其他縣域農商銀行想復制貴行的“五專五聯”科技金融體系,您認為最關鍵的三件事是什么?
葉冬飛:做優科創金融,如果說最重要的三件事那就是發揮專業化經營優勢、提高科技價值發現能力、科技賦能風控管理。
具體而言,發揮專業化經營優勢。科技金融專業性強,業務邏輯復雜,要著力提升專業化經營能力,形成前中后臺協調合作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貼近科技型企業集聚的區域,設立科技特色支行,打造科技金融服務高地。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探索設立科技金融事業部,在專業人才、信貸規模、EVA考核、營銷費用等方面加大資源配置和政策傾斜力度。
提高科技價值發現能力。根本途徑是提升對行業、企業、技術、人才等的認知、研判能力,盡可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對科技產業深耕研究,聚焦本地重點產業體系和未來產業集群,建立產業研究小組,形成研究成果的常態化運用機制。
科技賦能風控管理。需深化與地方監管、科技、工信、金融及大數據等部門協作,共同構建雙方和多方協同機制,建立符合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用評分評級和風險防控模型,并結合自身積累的數據資源,轉化為具有信用價值的信息,在科技型企業客戶篩選、盡調審批、貸后管理等環節發揮有效作用。
(編輯 屈珂薇)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