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沛原 通訊員 馬春蘭
7月份的廣東,熱浪滾滾。身著白色農信制服的工作人員正頂著酷暑,奔走于貴州省正安籍老鄉的家里、廠里或店里,為他們提升貸款額度、更換運輸證件、收取報銷資料、激活社保卡等,用“熱氣騰騰”的關心托起他們“穩穩的幸福”。
家鄉金融服務觸手可及
作為勞務輸出大縣,貴州省正安縣有近28萬人在外務工,其中,省外務工人員達15萬余人。他們在政務服務、金融服務、政策知曉等方面有著極大的需求,但傳統政務服務半徑難以覆蓋這群“異鄉奮斗者”。
2024年6月份,正安縣政務服務管理局聯合正安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正安農信社”)啟動實施“政務+金融”千里送服務活動,借助貴州農信社駐外金融服務中心等平臺,將服務觸角延伸至外出務工人員所在城市,實現“家鄉服務觸手可及”。
網約車司機陳題的故事就是正安縣“政務+金融”服務模式的生動寫照。2020年,陳題從正安縣來到廣州市番禺區從事網約車工作,每月收入約1萬元。不久后,他將妻子和兒子接到廣州,隨之而來的是兒子每年6萬元學雜費的壓力。
陳題迫切想將現在的舊車賣掉,換一輛更舒適的新車以增加收入。7月中旬,在正安縣“政務+金融”廣州服務隊辦公現場,陳題通過“黔農云”App將貸款額度從5萬元提升至15萬元。“明天就去買新車,爭取每月掙2萬元,這樣家里就會寬裕些。”陳題說。
同樣受益的還有來自正安縣桴焉鎮、目前在番禺區沙灣鎮經營黔正蹄花飯館的老板駱弟紅。前幾年,在正安農信社5萬元的信貸資金支持下,他開起小飯館,生意一直火爆。
今年,駱弟紅有了擴大規模的想法。前段時間,在正安縣“政務+金融”廣州服務隊的幫助下,他完成從5萬元信貸支持到30萬元線上提額,家鄉的金融力量不僅幫助他完成裝修改造,還增強了他創業的信心。
“服務跟著農民走,是貴州農信人踐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內容。”正安農信社主任李娟說,“通過‘政務+金融’,我們以陳題這樣一個個的金融服務對象為支點,延伸金融服務觸角,積極提高金融服務的溫度。”
破解異地融資痛點
過去,正安籍外出務工人員常常面臨“辦事要回家,千里路難行”的困難,現在,“政務+金融”模式不僅提升了服務質效,更讓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你們真是太好了,在這么遠的地方還能得到家鄉人的關照,心頭很踏實。”89歲的正安縣安場鎮光明村村民馮帝英跟隨外出務工的兒子來廣州10余年,前段時間突然發現社保卡很久沒有收到養老金,一家人充滿了疑惑。
在服務現場,服務隊隊員馬科告訴馮帝英,現在社保卡養老金的發放要6個月進行一次待遇資格認證,以確保養老金的正確發放。隨后,服務隊為馮帝英現場拍照、采集信息,完成社保待遇資格認證,并告知她要每隔半年做一次認證。
圍繞教育、就業、社保、醫療、養老、居住、婚育、出行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政務服務需求,“政務+金融”廣州服務隊提供現場咨詢引導及事項受(辦)理服務,實現政務服務“安心辦”目標。
7月16日,在佛山市梓豐塑料實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趕制出口美國的塑料玩具訂單。據該公司負責人雷飛介紹,全廠有137名員工,其中97人來自正安縣。
下午,隨著工友們陸續下班,一場溫馨的直播活動在該公司舉行。兩位服務隊工作人員通過貴州農信社各平臺向網友展示工友們的生活場景,為工友介紹各種政務和金融相關政策,還向他們展示正安農信社拍攝的溫情視頻。
正安縣政務服務管理局副局長周易表示,“政務+金融”打破服務的時空界限,破解了異地辦事與融資的痛點,讓千里之外的鄉友感受到“服務零距離,他鄉亦故鄉”的溫暖。
政銀聯動構建普惠金融的生態共同體。正安縣將政務與金融職能“捆綁”,形成三方共贏格局:鄉友獲得“一站式”服務、政務部門借力農信社延伸觸角、農信社則通過政務增信提升客戶黏性。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