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沛原 余連斌
一直以來,農業銀行紅河分行堅守服務“三農”主責主業,切實提升金融服務鄉村全面振興質效。
該分行是如何立足地方實際、落實落細《關于加強金融服務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近日,《農村金融時報》記者就有關話題與農業銀行紅河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李云鵬進行了訪談。
記者:《意見》出臺有何重要意義?
李云鵬:主要有五個意義。一是推動金融支農從“輸血”向“造血”機制轉型。《意見》首次以“金融服務農村改革”為核心導向,突破過去單純強調“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輸血模式,轉向通過改革激活農村內生動力。二是筑牢糧食安全金融防線,守護國家戰略根基。三是破解農村融資堵點,構建多層次服務體系。四是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提升金融服務滲透率。五是強化風險防控機制,保障可持續發展。
記者:《意見》要求“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產糧大縣信貸資源傾斜”“加大對脫貧地區和重點人群的金融支持”。貴行計劃如何優化區域信貸投放結構?
李云鵬:我行針對糧食重點領域、脫貧地區的貸款,將在審批效率、貸款規模等差異化政策方面強化對涉農重點領域的金融服務,推動重點幫扶地區、糧食安全、鄉村產業、文旅產業等領域貸款在全行占比中持續提高;進一步強化涉農重點主體和項目服務,擴大脫貧戶、專業大戶、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企業的金融服務覆蓋面。
記者:如何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適配的融資方案?
李云鵬:對于農業新質生產力(如智慧農業、綠色農業、農業科技創新等領域)提供適配的融資方案,需結合“技術密集、周期較長、風險較高、場景特定”等特點,從產品設計、風險控制、服務模式等方面精準發力。
一是加大對技術研發與轉化的融資支持,允許以專利、知識產權作為質押物;二是適配智慧農業與數字化轉型的場景化方案,例如,設備升級融資、數據資產融資產品;三是支持綠色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的專項產品;四是創新風險分擔與增信機制;五是優化服務與配套支持,針對農業新質生產力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設置寬限期,或者按項目現金流、收入等制定彈性還款計劃,避免還款期限與客戶資金回籠錯配的問題。
記者:《意見》要求“積極謀劃過渡期后的金融幫扶機制”。對此,貴行有何考量?
李云鵬:切實扛牢金融服務重點幫扶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責任,持續穩步提升涉農貸款達標支行數量。我行將更加聚力做好面向脫貧人口的精準支持力度,確保不發生因貸返貧、因貸致貧問題,為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盡到農業銀行應有責任。堅持力量增配和科技賦能“兩條腿”走路,切實提升服務農戶的整體水平。加強法人涉農重點領域貸款投放,加大對糧食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重點領域和重點客戶貸款投放。持續延伸鄉鎮金融服務渠道,提升惠農通服務點效能,優化鄉鎮網點布局,提升鄉鎮網點輻射作用,培育手機銀行使用習慣,多措并舉提升鄉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觸達能力。
記者:希望監管部門或地方政府在哪些方面提供配套支持?
李云鵬:希望在政策扶持、風險防控、數據共享、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一是在政策扶持方面,希望加大涉農貸款獎補力度、給予高科技業務利息貼息、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等;二是在數據共享方面,希望整合農業農村相關數據,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三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希望地方政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明確建設規劃和項目清單,方便銀行精準對接融資需求。
記者:下一步,貴行在鄉村振興領域的重點突破方向是什么?
李云鵬:服務“三農”是農業銀行的主責主業,農業銀行“姓農”是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銀行的一貫要求。我行將持續拓展“三農”服務的廣度、深度,進一步鞏固提升我行服務鄉村振興領軍銀行的地位和形象。一是增強服務能力,織密立體化服務網絡;二是增強創新能力,構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服務支撐體系;三是增強風險合規管理能力,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四是增強品牌建設能力,展現“金融為農”的形象。
(通訊員王瑞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 汪世軍 才山丹)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