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連斌 通訊員 袁敏 何源
“十四五”以來,農發行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支行累計投放農業科技貸款2億元,用于支持梓潼縣GGP核心種豬場及選育種標準化建設項目,通過政策性金融賦能,打破種源“桎梏”,激活城鄉發展動能,構建綠色循環體系,幫助傳統“生豬大縣”升級為“種業高地”。
破解“卡脖子”困局重塑產業根基
長期以來,我國生豬種業依賴國外引種,梓潼縣作為年出欄60萬頭的“生豬大縣”,種源“卡脖子”問題尤為突出。GGP種豬場項目的落地,成為破局的關鍵。
據悉,該項目總投資約7億元,通過新建1個GGP種豬場、新建10處生豬標準化養殖場、改建20處生豬養殖場,打造梓潼縣“種業航母”,助力梓潼縣走上生豬種業自主創新之路,實現“引種—適應—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環。
該項目建成后,預計年出欄祖代種豬6萬頭,常年存欄生豬8萬頭,年出欄生豬14萬頭。梓潼縣種豬自給率將突破90%,為西南地區生豬產業提供穩定的“中國芯”。
創新利益聯結激活鄉村動能
該項目以“政府主導+國有企業、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農戶、政策性金融”合作的“1+5”新模式,推動產業利益與市場聯結,實現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激活鄉村融合發展的新動能。
該項目通過土地流轉、代養務工等方式,可實現村集體發展和村民增收。同時,通過企業間“雙訂單”協議等方式,可實現從“風險自擔”到“訂單兜底”,保障市場供需穩定,增強產業發展底氣。
構建循環體系守護生態底色
在梓潼縣GGP核心種豬場旁的有機肥加工廠,養殖糞污經厭氧發酵、固液分離,變身為烏黑發亮的有機肥,輸送至周邊的園地、農田,用于糧食、果蔬等農作物種植。該項目運用污染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生產、處理工藝,在大大提升種豬養殖場裝備水平、提高種豬和生豬培育能力的同時,還能有效解決傳統養豬帶來的糞便污染難題,進而改善農村生態面貌。
該項目以綠色科技賦能,構建起“豬—沼—果—糧”循環模式,讓污染“變廢為寶”,生動繪就出一幅“養殖環保、種植增效”的生態畫卷。
從“引進種”到“育好種”,從“散養戶”到“產業鏈”,從“污染源”到“生態圈”,該項目正是農發行綿陽市梓潼縣支行在推廣實踐農業科技、服務“種業振興”重要戰略道路上的生動注腳。
下一步,該支行將堅持以政策性金融領航,持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全力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奮力書寫“種業強、鄉村興、城鄉融”的美好新篇。
(編輯 汪世軍 喬川川)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