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日前,在內蒙古通遼市木里圖工業園內,通遼市海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鄰生物”)的研發人員正在對“新型飼用蛋白”生產線進行技術調試。
海鄰生物是一家成立近十年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營生物制品及生物技術研發、飼料等,憑借6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9項企業標準,在郵儲銀行通遼市分行1000萬元“科創信用貸”的支持下,成功實現從實驗室研發到產業化量產的關鍵跨越。
海鄰生物生產項目現場 郵儲銀行通遼市分行供圖
金融破局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公司是一家輕資產科技型企業,當時正是運轉的關鍵時期,卻出現資金短缺,差點讓我們的研發成果束之高閣。”望著眼前一排嶄新的生物反應器,海鄰生物總工程師許志光感慨萬千。
他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稱,2024年初,公司在將粗蛋白含量不低于50%的朊假絲酵母蛋白技術產業化時,由于缺乏固定資產抵押,被擋在傳統融資渠道之外。
郵儲銀行通遼市分行在了解到該公司的資金需求后,主動對接,創新推出“技術流”授信模式,打破了這一僵局。很快,1000萬元“科創信用貸”資金就到了公司賬上。
“這筆資金不僅讓我們完成了車間改造,還引進了2名關鍵技術人才。”該公司財務總監趙永勝如是說。
企業騰飛
從單點突破到產業鏈重塑
獲得金融支持后,海鄰生物啟動年產10萬噸的朊假絲酵母蛋白新項目。該項目預計將創造2.5億元的年銷售收入,帶動82個就業崗位。
新項目啟動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公司構建的“玉米-蛋白-飼料”循環經濟模式,將使每噸玉米副產物的價值提升300元,并帶動周邊2000余戶農戶增收。
“我們目前正在打造創新聯合體。”許志光介紹稱,公司已組建20人的研發團隊,包括4名博士和6名碩士,還與中國農科院等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將持續優化粗蛋白含量分別不低于50%、36%、20%的產品系列,滿足不同養殖戶的需求。
價值引領
金融與科技融合共生
在海鄰生物的車間里,金黃的玉米原料經過生物轉化,變成高價值的蛋白產品。這個過程,正是金融與科技融合共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生動寫照。
圖為海鄰生物的產品堆放庫 郵儲銀行通遼市分行供圖
“在資源富集地區,通過金融創新激活科技要素,完全能夠走出一條‘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新路徑。”郵儲銀行通遼市分行副行長張海軍表示,該分行將持續深化“科創信用貸”產品,重點支持生物制造等特色產業,為更多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
郵儲銀行通遼市分行通過重構評價體系和創新服務模式,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科創沃土,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金融解決方案,更是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支撐。
(編輯 汪世軍 喬川川)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