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夢澤
貫穿全年的“價格戰”讓汽車廠商和經銷商的生存壓力陡增。廣東永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永奧)便在此競爭烈度下倒在了2024年初。
日前,廣東永奧旗下的80多家汽車品牌門店被爆突發狀況倒閉,門店展廳和庫房資產包括尚未交付給消費者的車輛疑似被銀行扣押。據悉,該公司代理汽車品牌包括問界、奧迪、大眾、奔馳、寶馬、路虎、捷豹、沃爾沃等。
1月19日,《證券日報》記者多次致電廣東永奧,但截至發稿未能接通。此外,記者先后撥打了其部分4S店電話,同樣處于無人接聽狀態。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目前東莞市南城街道、寮步鎮已組成調查組,依法依規采取了資產保全等措施,積極保護相關人員合法權益。
“由于(廣東永奧倒閉)投訴量比較大,已非個體消費者維權范疇,目前相關投訴已轉交給地方總值班室。”東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寮步分局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隨后,記者再度致電寮步鎮政府總值班室,得到的答復是并未收到相關通知。
與此同時,作為涉事企業,問界方面向《證券日報》記者回復了企業相關處理意見:華為聯合賽力斯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工作組趕赴現場,并與銀行方面溝通。計劃贖回已抵押給銀行的車輛合格證。“受影響的AITO問界已提前轉移31臺尚未交付給用戶的車輛,并逐一通知用戶后續解決方案。”問界方面表示。
廣東永奧數十家門店受波及
近日,在短視頻平臺、朋友圈和多個車友群爆出,總部位于東莞的大型汽車經銷商廣東永奧突然爆雷并引發連鎖反應,其中反應速度最快的是當地銀行。據報道稱,有銀行連夜派拖車把永奧旗下在東莞寮步、塘廈等鎮區多個鎮的4S店車輛悉數拖走,該經銷商集團旗下的80多家4S店遭查封。
門店查封的消息在當地車友群廣泛傳播。有東莞李姓車主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1月17日晚上他就收到了銷售顧問發來的消息稱,永奧旗下的數十家汽車品牌門店突發狀況,有破產清算風險,其中南城店有28臺車未交,35臺車因未繳納購置稅還未辦理牌照,下一步如何操作猶未可知。
記者了解到,為減輕資金壓力,4S店經銷商普遍采用以車輛合格證作“質押”向銀行貸款的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的弊端是,若經銷商遭遇經營不善,無法向銀行償還貸款,消費者就無法拿到合格證。而車輛合格證又是車輛辦理機動車注冊登記、投保、注銷等手續時必須提交的法定證明文件,拿不到合格證意味著消費者無法要么無法交付新車,要么無法上牌辦險。
事實上,廣東永奧經營不善早有征兆。記者查詢“東莞市陽光熱線問政平臺”網站獲悉,廣東永奧在2023年4月份就存在拖欠工資、拖延交車等問題。有員工投訴稱,廣東永奧在2023年4月份時,仍未發放員工2023年1月份的工資,涉及門店為東莞地區30余家4S店。“如有實名投訴就要求員工離職,或者惡意調整崗位,強逼員工離職,不給任何補償。”上述投訴信息顯示。
天眼查顯示,廣東永奧成立于1997年,注冊資金2億元,公司法人為陳永祖。廣東永奧是華南地區規模較大的一家汽車經銷商集團,門店覆蓋東莞、廣州、深圳、中山、珠海、惠州等多個城市。
汽車流通行業正經歷陣痛期
近年來,盡管汽車經銷商集團及4S店爆雷的消息已不鮮見,但像廣東永奧這樣的大型經銷商迅速垮塌的沖擊波依然影響巨大。
作為國內較早成立的汽車經銷商之一,憑借先發優勢和時代紅利,廣東永奧曾一度躋身國內百強汽車經銷商集團,旗下4S店遍布全國各地。彼時,行業內一線的汽車經銷商集團堪稱“印鈔機”,中升控股、龐大集團等大型汽車經銷商集團的先后上市,成為行業火紅的真實寫照。
然而,隨著特斯拉直營模式的興起和新能源汽車時代的來臨,傳統4S店遭遇到空前壓力和致命沖擊。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有近1400家4S店倒閉,2022年倒閉的4S店數量沖破4000家。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以下簡稱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VIA顯示,2023年12月份,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3.7%,同比下降4.5個百分點,環比下降6.7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位于榮枯線之上,在年底集中沖量的大背景下,汽車流通行業仍處在不景氣區間。
調查數據還顯示,2023年,僅有37.4%的經銷商完成全年任務。這意味著,有超過六成的經銷商沒有達成全年銷售任務。其中,有39.4%的經銷商任務完成率在70%—90%,仍有23.2%的經銷商任務完成率不足70%,距離全年任務目標差距較大。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汽車經銷商的經營困境早已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財報數據中。近年來,中升控股、廣匯汽車、永達汽車、龐大集團等多家上市汽車經銷商集團均遭遇營收凈利潤雙降。2023年6月30日,昔日“4S店之王”的龐大集團摘牌退市。
“中國汽車市場紛繁復雜的表象和艱辛不易的處境,是中國汽車市場在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一個必然經歷的陣痛期。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中國汽車流通行業也已經進入了深度調整階段。”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認為,過去以燃油車產品為主體的經銷商迫切需要對產品品牌進行“瘦身”,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特點和狀況,對經營的區域和結構進行量身定制和優化調整,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編輯 閆立良)
23:28 | 打造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德固特跨界... |
23:28 | 錨定智能新戰場? 車企競合驅動“... |
23:28 | 降“度”謀突圍 低度酒能否撐起酒... |
23:28 | 多家零售板塊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
23:28 | 多只債券型基金二季度規模增長超10... |
23:28 | 引導長期穩健投資 險資長周期考核... |
23:28 | 網下專業機構投資者“白名單”首次... |
23:28 | 多只權益類基金二季報披露 基金經... |
23:28 | 月內15只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公募緊... |
23:28 | 首批科創債ETF具有三重示范意義 |
23:28 | 為什么“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 |
23:28 | 三重因素將促使美元指數走弱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