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
當山河智能的挖掘機在法國葡萄園“兼職”松土,當星邦智能的高空作業車變身果農的“摘果神器”,這些看似腦洞大開的場景,實則揭開了工程機械企業跨界農機的神秘面紗。
在筆者看來,這場跨界,不僅是工程機械企業尋找新增長點的智慧選擇,更藏著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深層邏輯。
首先,技術應用的行業壁壘并非不可逾越。過去,工程機械是“蓋樓修路”的硬漢,農業機械是“面朝黃土”的老把式,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法國葡萄園的訂單證明,無尾挖掘機的靈活身段,能在葡萄藤間跳好“芭蕾”;高空作業車的精準控制,可在果樹枝頭玩轉“繡花功夫”。這種技術特性與場景需求的契合,說明產業邊界從來不是銅墻鐵壁,企業只要保持對市場的敏感,以技術創新找準切入點,就能在新場景里煥發第二春。
其次,以工程標準提升農機裝備水平。中聯重科、徐工、柳工的有計劃的轉型展現出企業的戰略定力。其并不滿足于單品的偶然成功,而是系統性地將工程機械的硬核實力“翻譯”成農業機械的競爭力。就像中聯重科把造起重機的較真勁兒用到插秧機上,這種“用工程標準種莊稼”的思維,本質上是將制造業的先進基因注入農業現代化,讓農機從“能用”向“好用”“耐用”躍升。
最后,詮釋產業協同新路徑。壓路機技術能讓采棉機在棉田如履平地,裝載機的驅動技術能解決丘陵收割機的打滑難題,這背后折射出深層次邏輯:中國制造業積累的技術、管理、供應鏈優勢,正在形成可遷移、可復制的“通用能力”。這種能力讓企業得以在不同賽道間靈活切換,既助其抵御單一市場波動風險,又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新動能。
當然,跨界不是簡單的“技術搬家”。農業場景的復雜性、地域差異性,要求企業必須放下“工程機械巨頭”的身段,真正沉到田間地頭做研發。就像柳工為西南丘陵的甘蔗地改造收割機,徐工為新疆棉田定制采棉機,這種“高端技術+在地化改造”的路徑,才是跨界成功的關鍵。
從工程機械企業“下農場”的故事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企業的創新活力,更是中國制造業“從大到強”的轉型縮影。當更多產業打破壁壘、共享優勢,當更多技術跨領域流動融合,中國經濟的增長將迸發出更多新動能。
21:28 | 百川股份:目前產線未生產固態電池 |
21:28 | 銅冠銅箔:公司已開發出不同規格強... |
21:28 | 克明食品:公司將繼續開發新客戶 ... |
21:28 | 海峽股份:公司未開通黃巖島航線 |
21:28 | 聯化科技:公司積極關注行業前沿產... |
21:28 | 中科磁業:美元降息對公司開展海外... |
21:28 | 達嘉維康:公司積極探索與各大高校... |
21:28 | 黑芝麻: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正常 |
21:28 | 海峽股份:公司一直以來重視市值管... |
21:28 | 銳奇股份:公司官網已經恢復 |
21:28 | 沙河股份:公司重大信息以公告為準 |
21:28 | 金達威:公司會積極與監管機構進行...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