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9月16日晚間,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應急預警與救援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應急”)發布公告稱,公司因2022年年報財務造假,湖北證監局擬對公司及相關責任人罰款合計590萬元。據記者梳理,這是9月份以來,監管部門對財務造假開出的第8張罰單。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以“零容忍”態度,向財務造假全面“亮劍”,過億元罰單頻現,雷霆手段彰顯“重典治亂”決心;退市公司被罰常態化,“退市不免責”逐漸成市場共識;對財務造假全鏈條打擊,堅決破除造假“生態圈”。
接受采訪的專家認為,監管部門依法從嚴對財務造假全方位、立體化、全周期追責,大幅提高監管威懾力,有望推動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資本市場生態。
“退市不免責”常態化
月內2家退市公司造假被罰
9月12日,億利潔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億利潔能”,已退市)披露公司因財務造假、欺詐發行而收到地方證監局行政處罰告知書的公告,其中,億利潔能因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今年7月份被交易所摘牌退市。
億利潔能已經是9月份以來第2家因為財務造假收罰單的退市公司。9月5日晚間,退市公司上海龍宇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上海證監局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因存在財務造假等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上海證監局擬對公司以及相關責任人罰款合計3810萬元。
據公開信息梳理,今年以來,超30家公司因為財務造假而收到監管部門罰單,上市公司和退市公司均在列,資本市場監管“零容忍”實現全覆蓋,絕不允許“一退了之”,打破部分主體“退市免責”的僥幸心理。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湯欣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如因信息披露等嚴重違法行為導致退市,或者因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故意規避退市,違法行為人均應承擔相應責任。證監會強調“退市不免責”,此種嚴肅執法的態度有望延續。
“退市是市場淘汰機制的結果,而非違法行為的‘免罪符’。任何階段財務造假,均需承擔法律責任。”中央財經大學資本市場監管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核心主體,其財務真實性直接影響投資者決策和市場定價,退市公司雖已喪失上市地位,但其歷史造假行為可能涉及大量中小投資者損失,若不追責將導致“違法成本由投資者承擔”的不公。監管處罰覆蓋這兩類主體,本質上是對市場公平性的兜底保護,有助于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市場生態。
嚴字當頭
多家公司罰單金額過億元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嚴字當頭”,財務造假罰單金額顯著提升,多家公司罰單金額過億元,對市場威懾力顯著增強。
據上市公司公告梳理,今年6月份,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旭光電”,已退市)及其控股股東東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旭集團”)存在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等違法違規行為,河北證監局對東旭光電及相關責任人罰款合計4.2億元,對東旭集團及相關責任人罰款合計12.42億元;
8月份,大唐高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高鴻)連續9年財務造假,且存在欺詐發行股票行為,證監會擬對公司及相關責任人處以1.62億元罰款;
9月份,北京東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東通”)2019年至2022年連續4年財務造假以及欺詐發行股票,北京證監局擬對公司及相關責任人罰款合計2.73億元;億利潔能在2016年至2023年期間存在財務造假、關聯擔保、資金占用等導致的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及欺詐發行債券行為,內蒙古證監局擬對公司、公司控股股東及相關責任人處以3.75億元罰款。
從處罰原因來看,這些過億元罰單均涉及欺詐發行股票或債券行為。新證券法大幅提高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的處罰力度。其中,對欺詐發行,新證券法規定“處以非法所募資金金額百分之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罰款”。
湯欣表示,2019年證券法修訂重點之一在于大幅提高財務造假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最高罰款額不止千萬元級別,證監會對于違法性質惡劣的造假案件施以重罰,有法可依。
李曉表示,今年過億元罰單頻頻出現,罰款金額與造假規模、主觀惡性直接掛鉤,違法者的“經濟代價”遠超造假收益,從根本上扭轉市場上“造假比合規更劃算”的扭曲邏輯。另外,實控人、高管的個人責任被強化,倒逼其放棄“造假保殼”“財務粉飾”的短視思維。
全鏈條追責
力破造假“生態圈”
財務造假往往需要多方配合,如供應商提供虛假合同,客戶配合回款,中介機構“放水”審計等。今年以來,為了破除造假“生態圈”,監管部門對財務造假打擊范圍拓寬。一方面,第三方配合造假者被納入處罰范圍,監管部門擬對南京越博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ST高鴻財務造假案中配合造假主體一并嚴肅追責。
此外,今年5月份,證監會披露2024年執法情況綜述時稱,對紫晶存儲案中兩家配合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立案調查,堅決破除財務造假利益鏈條。
另一方面,全鏈條追訴中介機構責任,戳破“專業背書”造假偽裝。除了會計師事務所,相關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中介機構因出具的法律文件、評估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而被監管部門處罰案例增多。如北京市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為國美通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已退市)2020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制作、出具的法律文件存在虛假記載,7月份,證監會對律所及其相關責任人罰沒金額合計162.74萬元。
“中介機構本應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憑借專業知識對財務信息進行核查驗證,若中介機構未履行勤勉盡責義務,甚至主動參與造假,將嚴重破壞市場信用基礎,對中介機構全鏈條追責,本質上是對‘專業失職’的糾偏。”李曉表示。
湯欣表示,緊盯雙控人等“關鍵少數”的違法行為、嚴防中介機構“看門人”職責失守是近年來證監會的執法重點,隨著監管執法不斷加大力度,第三方配合造假列入打擊范圍順理成章。
李曉表示,第三方(如供應商、客戶)、中介機構等配合造假,是財務造假的“共犯”甚至“主謀”,過去常因責任邊界模糊或處罰過輕成為“漏網之魚”。此次擴大打擊范圍,標志著監管從“單向追責發行人”轉向“全鏈條追責”,將中介機構、第三方的責任與發行人綁定,顯著提高造假鏈條的整體違法成本,迫使各方“不敢配合”。
除了行政處罰,近年來,財務造假“主犯”和“幫兇”被民事追責、刑事追責概率加大,立體化追責進一步增強監管威懾力。
具體來看,美尚生態景觀股份有限公司、金通靈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件正在法院審理中。近期,退市公司上海龍宇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件迎來一審判決,上海金融法院判決投資者勝訴,該案還被法院選作示范案件。另外,7月份以來,至少有6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司相關責任人因財務造假被刑事追責的進展。
湯欣認為,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對于違法行為的決策者、實際執行者進行單獨處罰和追償的法理依據,盡量避免因對于上市公司進行處罰形成的“二次傷害”。
(編輯 才山丹)
14:27 | 總金額不超過1億美元 山高控股擬大... |
14:10 | ?飛驤科技IPO:市占率全球領先 3... |
14:10 | 離岸人民幣匯率對美元匯率盤中升破... |
14:09 | 南京蔚來能源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增至... |
14:09 | 零跑汽車公布盲區監測專利 |
13:56 | 奇瑞公布汽車用自動浮水專利 |
13:56 | 中國信達在蘇州成立新投資公司 |
13:56 | 富力地產在廣州成立投資咨詢公司 |
13:55 | 太原航空集團成立新能源和供應鏈公... |
13:55 | 廣汽集團公布輪足機器人新專利 |
13:53 | 能輝科技在貴州成立智電科技公司 |
13:52 | 寧德時代入股愛行智慧出行公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