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的人口大流動,見證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然而,最近兩年,春運開始發生顯著變化。江蘇2018年春運總客流為1.12億人次,同比減少484萬人次,降幅4.16%,這是江蘇春運總客流量連續第二年下滑。2018年春運,福建春運總客流為9525.53萬人次,比上年春運下降5.4%。浙江公路總客流為1.08億人,同比下降4.13%。而全國經濟第一大省、擁有珠三角世界工廠的廣東,春運總客流一直位居全國首位,近幾年則保持平穩狀態。2018年為1.89億人次,2019年維持在1.88億人次。
從宏觀經濟來看,春運客流量變遷背后,隱藏著人口流動、產業變遷和區域競爭的經濟密碼。從微觀上來看,這意味著外出務工人數的減少。簡單地說,就是選擇“漂的人更少了”,這究竟是人們厭倦了漂泊、經濟富足之后缺少了在外闖蕩的熱情,還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呢?
應該說,勞動人口的不斷增長是工業化發展的保證,我國龐大的人口紅利也一度為經濟發展添加動力。從這個層面來看,近年來,持續減少的勞動人口或許便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當前必須承受的社會陣痛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我國勞動力整體教育程度依舊偏低。在春運浪潮中,低收入低學歷的外出務工者成為主力軍。他們大多從事著生產工人、外賣員、搬運工等低端體力勞動,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遠離家鄉。日復一日的心力交瘁和緩慢受限的發展空間、高房價等所帶來的高成本高消費等等,使得他們厭倦了漂泊,沖淡了不少在外闖蕩的熱情。
不過,外出勞動人口的持續減少,縱然有對背井離鄉漂泊生活的厭棄因素和城鎮化發展的成效影響,但從總體來看,更多的是經濟發展階段的客觀表現和必然趨勢。
人口變動,尤其是勞動人口的變化與經濟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就業問題、失業問題及勞動力市場發育問題等永遠占據社會經濟話題的焦點。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二者相互影響,而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現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適應與協調。
一方面,勞動力的持續減少是多年來我國人口政策的客觀結果。目前我國人口結構處于老齡化時期,自2015年左右開始進入人口結構拐點,盡管我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享受著人口紅利,但經濟發展總體略顯疲乏,反過來又對勞動力需求起到部分抑制效果。此外,我國存在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問題,即勞動力供給總體大于需求,勞動力素質與企業發展需求匹配度低,存在較大缺口。
另一方面,勞動力的持續減少是我國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我國正經歷著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對勞動數量吸納有所收縮,而對優質的人力資源提出更高要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勞動力的減少是經濟發展質量推進背景下的短期效應,是經濟結構轉型不可避免的陣痛。
筆者認為,勞動人口減少與其說是務工人員對在外打拼的疲憊和失望,不如說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陣痛。只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才能擴大市場需求,刺激社會消費,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結構的良性循環。
隨著年齡結構的變化,受適齡勞動人口數量持續減少的影響,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量下降,在人口發展的重大轉折期,預計今后幾年我國勞動力供給將繼續下降。與此同時,老齡化人口結構還將對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帶來更大挑戰。
盡管如此,我國勞動適齡人口總量仍接近9億人,通過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提高勞動力供給與企業需求匹配度,發揮好現有人力資源的作用,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仍有很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和挖掘潛力。
竊以為,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優質人才的培養,加強全面素質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扶持穩定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礎上,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并進一步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推動人口合理有序轉型流動,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打下戰略基礎。與此同時,應當加強各地區與經濟發展的研究,更加關注不同地區在人口、資源、經濟等方面的差異性。
13:12 | 京東外賣投入20億元為15萬全職騎手... |
12:14 | 公安部:高標準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 |
12:11 | 甘肅能化紅沙梁露天礦項目完成竣工... |
12:08 | 甘肅能化全資子公司分立新設洗煤子... |
12:06 | 錦江酒店預計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同... |
12:04 | 皇臺酒業2025年上半年預計虧損450... |
12:02 | 激活“知產”變“資產” 陜國投A助... |
11:57 | 強化智能新能源汽車領域競爭力 吉... |
11:56 | 華生科技電容薄膜項目推進順利 加... |
11:18 | 同力日升與甘肅移動簽署戰略合作協... |
11:17 | 聯環藥業聯合全資子公司擬出資3億... |
11:14 | 人民智媒大模型和“自在”心理疏導...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