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這一決策是黨中央基于當時世界經濟金融形勢,立足全國改革開放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標志著資本市場的一次重大制度創新,也是完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關鍵舉措。
站在開市六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科創板既是資本市場的“答卷人”——通過一批批硬核企業的成長和一次次制度的完善,交出了服務科技創新的亮眼答卷;更是改革新程的“開拓者”——以六年積淀為基石,攜改革東風再出發。如今,這片創新沃土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全球智慧,以更加堅實的支撐托舉創新夢想。未來,它必將在續寫服務科技創新、孕育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華章中,書寫更多精彩篇章。
本報記者 田鵬 毛藝融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在黃浦江畔鳴鑼開市,正式揚帆起航。作為資本市場賦能科技創新的“試驗田”與“先行者”,科創板以制度創新為鑰,開啟了助力科創企業從技術攻堅到產業扎根的全新征程。
六載耕耘間,科創板以注冊制改革為綱,構建起“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發行上市新范式。未盈利企業上市、紅籌企業歸航等創新舉措迭出,推動注冊制向全市場縱深拓展,為資本市場改革鐫刻下濃墨重彩的印記。近600家“硬科技”企業陸續在此扎根拔節,聚合成覆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創新矩陣;超1.1萬億元融資如甘泉滋壤,催生出12萬項發明專利,“技術破壁—資本潤色—產業躍升”的正向循環已然成型,為創新中國注入不竭動力。
立足當下,在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科創板以“煥新出發”的姿態主動破題,“1+6”改革方案應勢落地——科創成長層梯度培育體系為企業鋪設進階通道,預先審閱機制通過流程再造提升服務效能,試點引入的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則強化專業賦能……這一系列精準施策的改革舉措,不僅激活了資本市場服務科創的新動能,更將為科創企業穿越發展周期、實現持續突破提供堅實支撐。
展望未來,帶著六載耕耘的扎實積淀與“1+6”改革的全新動能,科創板將繼續以“試驗田”的擔當探索前行。從“硬科技”企業的持續培育到創新生態的不斷完善,從資本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到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壯大,這片創新沃土必將在服務科技創新的征程中續寫新的輝煌。
創新啟航
鑄就發展新標桿
六年來,科創板憑借“敢闖敢試”的改革魄力,成功開辟了一條“制度創新破局、市場活力迸發”的特色發展路徑,成為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標桿。
在制度層面,科創板以注冊制改革為核心,在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并購重組等全鏈條環節推進系統性創新。
例如,在首發上市方面,確立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探索并不斷完善科創屬性指標,嚴格把好入口關;在再融資方面,精簡優化發行條件,縮短審核及注冊時限,建立小額快速融資制度,大幅提升了公司融資的便利性;在并購重組方面,完善重組認定標準,調整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定價機制,作出更市場化的制度安排;在股權激勵方面,創設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優化激勵對象范圍、授予規模和價格限制,顯著提升了靈活性和包容性;在股份減持方面,創設詢價轉讓制度,通過市場化方式完善股份減持制度……這一系列精準發力的制度創新,既破解了科創企業在融資、發展等環節的現實難題,也為資本市場改革積累了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19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以下簡稱“科八條”),推動科創板深化制度創新;此后,陸續制定或修訂了20項制度規則,圍繞發行承銷、股債融資、并購重組、持續監管等關鍵領域精準施策,著力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包容性與適配性,為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積累經驗、創造條件。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制度創新并非局限于科創板自身,而是產生了更為深遠的輻射效應。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改革的落地,為2019年底《證券法》的修訂,特別是其中注冊制條文的最終確定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并進一步帶動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取得突破和基礎制度持續完善,如刑法修正案(十一)及虛假陳述司法解釋等相繼出臺,形成了“實踐探索—制度完善—法治保障”的正向循環。
所有制度創新的出發點,都源于打造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科創板市場——讓更多“硬科技”企業獲得成長沃土,讓資本與科技的融合更加高效順暢,最終為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目前,科創板已助力589家企業登陸資本市場,IPO募集資金達9257億元,再融資募集資金1917億元,合計融資規模超1.1萬億元。這些“源頭活水”不僅為企業的研發創新、產能擴張等提供了堅實支撐,也讓資本與科技在精準對接中釋放出協同效應,為企業的成長按下“加速鍵”。
影石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科創板對科技公司友好,看重公司未來增長潛力以及通過研發投入換取的未來競爭力,非常適合影石創新這類科技驅動型企業。上市也意味著公司有了更充足的“糧草彈藥”,助力公司加碼技術研發。
以2019年數據為基點,近5年科創板公司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19%和9%,成長性持續凸顯。在包容性制度的支持下,曾經的“潛力股”逐步成長為“實力派”——54家上市時未盈利的企業中,已有22家在上市后實現盈利并成功摘U;20家按第五套標準上市的企業里,19家自研的45款藥品或疫苗已獲批上市,剩余1家的產品上市申請也已獲受理。
中關村國睿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會會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程鳳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相關企業在資本賦能下加速成長,進一步放大了科創板的板塊價值。一方面,這些企業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顯著的示范和集聚效應,以“鏈主”企業為引領、上下游協同的產業集群不斷壯大,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另一方面,科創板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細分領域實現全球或全國領先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這正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體現。
煥新出發
激活改革新動能
時至當下,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白熱化、產業變革深度演進的新形勢下,“如何完善適應創新規律的資本形成機制”“如何構建滿足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的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如何健全激發創新活力的激勵約束機制”,已成為科創板進一步賦能科技創新、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命題。
為回應這一命題,2025年6月18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陸家嘴論壇上宣布,將充分發揮科創板示范效應,加力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同日,中國證監會印發《關于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以下簡稱《科創板意見》),上海證券交易所就同步制訂的2項配套業務規則公開征求意見。7月1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5號——科創成長層》等配套業務規則正式發布。
這套以“1+6”改革方案為支點的制度創新,通過機制重塑與生態升級,為“資本追著技術跑、資金圍著創新轉”的核心命題提供了清晰的破題答案。
這一破題邏輯,首先聚焦破解“全周期適配”痛點——即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并且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科創企業從技術研發到產業落地,往往要經歷“種子期—成長期—成熟期”的漫長周期,不同階段對資本的需求形態截然不同,以成長期企業為例,它們急需大量研發資金支持,卻常常因缺乏盈利記錄而面臨融資難題。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宗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成長層的設立,既增強了市場包容性,又強化了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尤其是成長初期的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更加適配的資本市場平臺。”
而要讓資本真正“認得出、敢投入”硬科技,關鍵在于強化專業識別能力。科創板試點引入的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正在重塑資本的“技術判斷力”:這類投資者不僅參與發行定價,更能憑借行業深耕經驗為企業提供技術路線建議、產業鏈資源對接等增值服務。
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博士姚亞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有助于通過參考專業機構對前沿科技的研究、專業判斷和“真金白銀”的投入,進一步凸顯企業的市場認可度和成長性,對于幫助投資者發現企業投資價值具有參考作用,有助于引導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同時精準識別優質科技型企業,提高定價效率,提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精準性。
從機制創新到生態優化,科創板的改革舉措始終圍繞一個核心:讓資本的“活水”既流得進科創企業的“田間”,更能精準滴灌到“技術突破”的根系。當資本能根據企業成長階段動態適配、能憑借專業能力識別真創新,創新資本形成的效率便自然提升,這正是科創板在新形勢下激活改革新動能的底層邏輯。
國投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曹正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站在科創板開市六周年的新起點,“1+6”政策的推出,進一步夯實了資本市場的制度基礎,在增強對科技企業的制度包容性的同時注重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將極大提升科創板對優質公司和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吸引力,為我國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更加精準、更加有力的資金支持和資源配置平臺,更好地體現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產力發展。
向新聚勢
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一路走來,科創板用六年時間證明:資本與科技的深度耦合,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密碼。而“1+6”改革方案的落地,正通過制度創新再次打破“技術研發—產業轉化—規模擴張”鏈條上的堵點,使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從“自然生長”轉向“精準催化”,為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注入更強勁的制度動能。
從“單點突破”到“集群崛起”,“1+6”改革正推動科創企業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乘數效應”。科創成長層的梯度培育體系,不僅為成長期企業提供了“不看盈利看潛力”的包容環境,更通過差異化的服務與資源傾斜,使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的“技術幼苗”獲得持續生長的養分。
東方空間(山東)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彭昊旻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典型火箭的研發周期橫跨5年至8年,而VC/PE基金的平均存續期僅約7年,唯有“耐心資本”方能匹配航天產業的長期價值。
“此次科創板改革將商業航天產業納入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為產業注入強心劑。一些企業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正籌備叩響資本市場大門以獲取發展彈藥。鑒于行業仍處于高投入階段,資金渴求尤為迫切。公司正緊鑼密鼓推進上市籌備工作,與行業共同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彭昊旻補充說。
隨著更多細分領域的優質企業在此集聚,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產業集群將加速形成“技術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突破”的生態網絡,推動新質生產力從“單個企業創新”升級為“產業鏈整體躍升”。
從“資本輸血”到“生態造血”,“1+6”改革正重構新質生產力培育生態。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的引入,不僅解決了“資本不敢投早投小”的顧慮,更通過“投資+賦能”模式激活了生態活力。同時,預先審閱機制通過縮短審核周期、提高申報效率,使企業能將更多精力投入研發而非流程銜接,間接加速了技術轉化節奏。這種模式,使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不再依賴單一要素驅動,而是形成“資本—技術—產業”相互滋養的良性循環。
中信證券高管、投行委主任孫毅認為,設立科創成長層、重啟“第五套標準”等一系列制度優化舉措,進一步明確了科創板服務“硬科技”企業的方向,有助于引導資本流向真正具備技術突破能力的創新主體,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戰略落地,契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回顧科創板六年征程,從開市之初的制度破冰,到“1+6”改革的全面深化,這片創新沃土始終以服務科技創新為使命,在改革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持續前行。展望未來,科創板將繼續發揮“試驗田”與“排頭兵”的作用,以更完善的制度體系、更開放的市場生態,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助力更多科創企業從“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為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11:34 | 八億時空建成百噸級半導體KrF光刻... |
11:33 | 海通國際:百望股份AI智能體戰略轉... |
11:29 | Conflux樹圖技術與生態發展大會在... |
11:28 | 錦富技術:持續布局機器人賽道 |
11:26 | 商務部:以舊換新成效顯著 國貨“... |
10:56 | 聚燦光電上半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全... |
10:56 | 晨豐科技向全資子公司增資9000萬元... |
09:45 | 國泰海通實施法人切換、客戶及業務... |
09:43 | 中國首款重載機器人賽博格Cyborg-R... |
00:29 | 共話科創板 寄語新未來 |
00:24 | 積極應對市場變化 頭部影視公司尋... |
00:24 | 京東領投3家人形機器人頭部企業 密...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