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冀川 龔夢澤
作為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上的熱門展廳,汽車展廳從開館就“游人如織”,參展車企紛紛亮相自己的新車型、新技術,借助進博會平臺向世界展現車企“硬科技”。
11月7日,進博會召開“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論壇”,探討如何繼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王俠表示,在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之后,中國的汽車產業正在走上以技術變革、產業重構、生態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將給全球汽車產業提供發展的新動能,合作的新機遇。
進博會平臺效應凸顯
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車企集體掀起了勢頭迅猛的“綠色”風潮。此次進博會上,各類新能源汽車依然是汽車展廳的主角。
作為連續六屆參展的品牌,特斯拉今年攜旗下全系車型、充電和能源產品以及人形機器人一并亮相進博會。在展臺中央,一臺“拆解”的特斯拉汽車不僅吸引大量觀眾駐足拍照,更彰顯了特斯拉汽車制造過程的模塊化技術。
觀眾圍觀“拆解”版特斯拉汽車 郭冀川/攝
今年是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十周年。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表示,十年來,特斯拉不僅投身中國潛力巨大的內需市場,同時也成為中國新能源產業中的重要一環,與中國本土企業一起助力中國新能源產業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陶琳表示:“對于企業來講,進博會不僅僅是一個商業推廣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和全世界其他行業和觀眾互動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跟很多在中國的企業,包括想要進入中國的其他外資企業,有更多合作和交流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特斯拉也學習了很多,受益匪淺。”
寶馬集團副總裁、負責大中華區政府和涉外事務的吳燕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寶馬的戰略中有幾個關鍵點,如電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循環永續,寶馬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的戰略之一。
吳燕彥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寶馬的“循環永續”戰略 韓昱/攝
在本屆進博會上,寶馬不僅展出了純電動車,還有插電式混動車型,更有首次亮相進博會的BMWiX5氫燃料電池車等五款新能源產品,體現了寶馬倡導的開放技術路線,以及戰略性推進未來零排放出行的實踐。
吳燕彥表示:“進博會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寶馬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我們一直支持全球化,認為開放能夠帶來繁榮。進博會不僅是展示我們產品和技術的平臺,更是一個汽車企業、行業專家、政府部門共同交流的平臺。”
汽車成為科技創新高地
新能源汽車能夠把各種技術、各個產業都包容在自身開放創新的體系中,隨著更多科技力量注入汽車行業,汽車正在成為科技創新高地。
第四次亮相進博會的高合汽車,在今年也讓最新上市的高合HiPhiY迎來進博會“首秀”。《證券日報》記者看到,觀眾可以在HiPhiY內、智能手機以及游戲掌機上,同步暢玩街球競技游戲“全明星街球派對”,實現不同終端玩家的“同場競技”,享受隨時隨地、無縫統一的沉浸式娛樂體驗。
觀眾體驗高合HiPhiY的沉浸式娛樂項目 郭冀川/攝
11月7日,高合-科思創聯合實驗室揭牌,雙方將推動綠色低碳材料在汽車上的研發及應用、推進智能環保科技和綠色低碳材料及研發的應用落地,助力綠色可持續發展。
高合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通過合作,我們不斷推動創新技術的研發與落地,從上游材料出發,開展了新型外觀、低碳環保材料、智能表面、輕量化等多個方向的研發合作,不僅為用戶營造出科技豪華的車內體驗,更提升車內靜謐性,顯著降低可揮發物質(VOC),呵護駕乘人員的身體健康,進一步實現低碳綠色的發展目標。”
作為自動駕駛領域的科技公司,小馬智行與豐田汽車聯合發布首款純電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概念車,并首發了第七代自動駕駛乘用車軟硬件系統的外觀造型和傳感器迭代理念,體現出對于前代設計的繼承和創新。
小馬智行與豐田汽車聯合發布首款純電自動駕駛出租車 郭冀川/攝
小馬智行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第七代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軟硬件系統傳感器方面采用包含固態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車規級多傳感器方案,提高全無人駕駛的感知精度和安全性。
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一場科技創新與新生產力帶來的變革,推動汽車產業進化成智能科技產業,包含了最新的汽車動力技術、最豐富的產品形態、最多元的商業模式……對于汽車產業的從業者,這是時代的機會,更是前所未有的科技未來。
(編輯 上官夢露)
09:58 | 長城證券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 |
23:28 | 打造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德固特跨界... |
23:28 | 錨定智能新戰場? 車企競合驅動“... |
23:28 | 降“度”謀突圍 低度酒能否撐起酒... |
23:28 | 多家零售板塊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
23:28 | 多只債券型基金二季度規模增長超10... |
23:28 | 引導長期穩健投資 險資長周期考核... |
23:28 | 網下專業機構投資者“白名單”首次... |
23:28 | 多只權益類基金二季報披露 基金經... |
23:28 | 月內15只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公募緊... |
23:28 | 首批科創債ETF具有三重示范意義 |
23:28 | 為什么“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