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近日首次系統闡述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為資本市場的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平安集團聯席CEO、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易會滿的講話深刻、有力、清晰,精準地抓住了上市公司質量這個資本市場的“牛鼻子”,從錯綜復雜的資本市場中抽絲剝繭,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解決舉措,將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精準抓住資本市場“牛鼻子”
中國證券報:平安集團是中國證券市場重要的參與者和服務者。請問您如何解讀易會滿主席此次講話的精神內核?
謝永林:建立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資本市場建設的根本遵循和基本方向。近幾個月來,我國資本市場也發生了很多可喜變化,科創板有序推進,并購重組、信息披露規范化等方面新規不斷出臺,都順應和促進了市場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易會滿的講話必將對我國資本市場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一是精準抓住了上市公司質量這個“牛鼻子”。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看,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主體,是主要矛盾,是內因,上市公司的質量決定了資本市場的健康和“成色”。沒有好的上市公司,就算有再好的交易系統、交易產品和交易機制,也不可能有好的資本市場。
二是著眼整個資本市場生態建設,對市場各參與方提出明確要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上市公司、監管者、投資者及市場各參與主體必須同心同向,構建健康成熟的企業文化、投資文化和監管文化。
三是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無論是IPO、科創板的增量優化舉措,還是并購重組、再融資、退市等存量改革深化措施,都將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化解證券市場風險,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資本形成效率、助力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平安作為一家全牌照金融集團,旗下信托、基金、保險等機構也在圍繞上市公司、資本市場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務。可以說,平安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扮演了多個角色,是這個生態圈里的重要參與者。一個良好、健康的資本市場生態,對平安的長遠穩健發展有利。
牢守“四條底線”共建市場良好生態
中國證券報:易會滿主席認為,沒有好的上市公司,就不可能有好的資本市場。請問您認為上市公司應該如何將這一精神落實到具體工作實踐中?
謝永林:如何當好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服務者,平安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
一是提升自身發展質量,為股東和社會創造價值。“打鐵還需自身硬”。上市公司自身的實力是長期發展的根基,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應該從做大做強主業、合法合規經營,為股東創造價值和服務社會等方面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第一,增強自身的經營實力,在做大做強主業的同時發揮創新創造能力,為經濟發展做出“基本盤”和“轉換器”應有的貢獻。第二,堅持誠信為本,強化契約精神,走守法經營、合規發展之路。第三,積極踐行股權文化,回報投資者,讓投資者共同分享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的紅利。第四,上市公司應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履行“先鋒隊”職責。
二是堅持“四個敬畏”,牢守“四條底線”,共建市場良好生態。平安既是上市公司,也是資本市場的服務提供者,必須自覺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第一,謹記“四個敬畏”,堅持“四個底線”,做好上市公司表率。第二,做好資本市場的服務者,積極參與共建資本市場的良好生態。
三是運用綜合金融、科技金融、創新金融的優勢,致力于全方位打造金融和實體的共贏生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第一,運用好保險的長期投資資金,做好企業基礎投資人。要充分發揮保險長期資金作為資本市場穩定器的作用,積極參與資本市場,選擇和優質上市公司共同發展。
第二,積極發揮投資銀行資本市場中介的責任,助力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平安證券圍繞平安綜合金融,為上市公司提供IPO、再融資、債券、ABS、產業基金等各類融資服務。隨著近期科創板改革推進,平安證券積極參與,嚴格履行中介機構職責,以上市公司為核心打造綜合金融服務模式。
第三,發揮好商業銀行各種融資工具優勢和作用。商業銀行是中國金融市場最大的融資提供方,作為其中之一的平安銀行同樣會為上市公司提供“一站式”融資服務,配合投資和投行業務,為上市公司提供貸款和流動性等方面支持。
第四,運用創新能力支持資本市場發展。平安近年來在支持實體經濟上已有不少創新和實際動作,例如:成功發行了國內首只可續期綠色公司債,開創了全國首單“一帶一路”供應鏈ABS,落地了全國首單企業“一帶一路”企業債項目等。
09:58 | 長城證券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 |
23:28 | 打造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德固特跨界... |
23:28 | 錨定智能新戰場? 車企競合驅動“... |
23:28 | 降“度”謀突圍 低度酒能否撐起酒... |
23:28 | 多家零售板塊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
23:28 | 多只債券型基金二季度規模增長超10... |
23:28 | 引導長期穩健投資 險資長周期考核... |
23:28 | 網下專業機構投資者“白名單”首次... |
23:28 | 多只權益類基金二季報披露 基金經... |
23:28 | 月內15只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公募緊... |
23:28 | 首批科創債ETF具有三重示范意義 |
23:28 | 為什么“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