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尚伃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這對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和應對復雜多變環境都具有極大的意義。
對即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文化產業來說,要素市場建設和要素配置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已經明確提出要“健全文化要素市場”。如何看待《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在文化要素市場方面需要重點關注什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金巍認為可以概括為“一個背景”、“五大要素”和“一種關系”。
一是關注特殊背景,既是應對短期形勢,也是應對中長期重大局勢變化。
作為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要素市場化問題在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就文化發展而言,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體系有多大韌性,主要看文化產業有多大韌性。在本次疫情中,基于文化產品市場化先行但文化要素市場化滯后的文化產業,抗擊打擊的能力是較差的。疫情來臨,產品競爭力讓位于要素競爭力,沒有一兩項要素“硬核”,很多文化企業迅速進入虧損、停業停產狀態。如果大面積的文化企業最終破產和解體,由此帶來的就業問題、產業失衡問題對整體經濟和社會都會形成較大的沖擊。
而更重大的考驗可能還在后面。對于文化產業來說,沒有文化市場的完善,就沒有應對變局走向世界的能力。而在巨變來臨之時,產業的生存依然需要依靠自身強大的市場體系。一個有韌性的文化產業,是基于其產業化水平,更高一層是基于現代市場體系完善程度,即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質量。如果文化缺乏生存能力,缺乏足夠的韌性,被迫回到計劃時代或完全財政供養體制,文化將完全失去體現“軟實力”的價值。只有產品的市場化,沒有要素的市場化,是無法形成完善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所以,文化產業也需要一個積極的文化產業要素市場機制體制構建過程。
二是關注五大要素,特別關注具有新經濟發展要素特征的技術要素和數據要素。
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和數據是《意見》提出的五大要素,是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完善的主要內容,這些都與文化產業有密切的關系。
土地問題在文化經濟政策中一直都是老大難問題。資本對文化產業來說不僅是文化金融問題,也是文化要素市場問題對文化產業來說,雖然文化金融已經取得一定的進步,但近兩三年一直都在規范和創新平衡發展周期徘徊,尤其股權市場處于低迷的狀態,債權市場規模增長但供給主體單一,亟需通過資本要素市場改革激發資本活力。
勞動力要素供給和人力資源問題越來越成為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的難題,不僅創作生產人才質量不高,產業管理人才奇缺也是主要瓶頸之一。技術要素貫穿了工業經濟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改變了所有的行業,包括文化產業。自上個七十年代以來被證明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要素供給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迭代,技術創新正在新經濟發展時代展現其更加強大的能量。在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下,以文化數據為核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將迎來創世紀時代,所以構建文化數據評估評價體系和文化數據產權制度,在統一規范的數據管理制度下構建文化數字資產安全和保護機制都是當務之急。
傳統的三種生產要素,即土地、資本和勞動力問題,在文化產業發展當中都是基礎要素。技術和數據都具有新經濟特征,需要特別關注。文化產業正以新文化經濟形式成為新經濟的一部分,技術要素和數據要素都至關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產業中,要素以文化資源形態存在,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混合的,如土地要素和文化屬性的結合。另外,一些要素是文化產業獨有的,也需要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構建,如版權作為知識產權的一部分,是文化生產的最重要的要素形態之一。
三是關注一種關系,即文化要素市場和文化產業“雙重性”的關系。
對文化產業來說,在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構建背景下,更重要的是要關注文化要素配置市場化問題和文化產業“雙重性”的關系問題。不能正確處理這種關系,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運行機制就難以建立,所有規則都要大打折扣。不能正確處理這種關系,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于文化產業則無大的意義,或者說,不能正確處理這種關系,文化產業發展將繼續走在政策和投資驅動為主的老路上。文化產業具有經濟屬性和文化屬性兩種屬性是一種共識,由此,文化產品既有商品屬性也有文化屬性(或意識形態屬性),而發展文化產業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但是如果有此將兩種屬性對立起來,則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害的,將社會效益作為經濟效益的量化對比值也是不科學的。尊重文化屬性,優先考慮文化產品對社會的文化價值,并不意味著忽視經濟屬性,不意味著文化市場機制的“終結”。
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下健全文化要素市場,具體到當前形勢下的需要,就是要明確文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合理性。鑒于文化要素的特殊性,要相當明確地界定這些要素的哪些部分不能通過市場化配置,而不是以“雙重性”之名左右搖擺甚至一竿子打死。應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確處理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的關系。能以市場方式提供要素供給的,應多引導少干預,多競爭少壟斷,讓市場機制在文化要素配置中切實發揮作用。
(編輯 孫倩)
12:48 | 聯想與呼和浩特市簽署城市超級智能... |
12:45 | 精細化管理顯成效毛利率提升 莊園... |
12:43 | 摩根資產管理“紅利工具箱”中3只E... |
12:41 | 聞泰科技預計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同... |
12:36 | 匯添富基金董事長變動 |
12:34 | 樂山電力青白江區儲能電站入選2025... |
12:34 | 酒鋼宏興預計2025年上半年虧損6.34... |
12:33 | 受累煤價下行及需求疲軟 甘肅能化2... |
12:11 | 小鵬匯天完成2.5億美元B輪融資 |
12:10 | 游族網絡2025年半年報預喜《少年三... |
12:09 | 康華生物實控人正在籌劃公司控制權... |
12:05 | 濃縮果汁銷售放量大增 安德利上半...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