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如是
7月12日,麗江股份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1億元至1.3億元,上年同期虧損5341.97萬元,同比增長305.92%至343.36%;峨眉山A預計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4億元至1.5億元,上年同期虧損5857.06萬元,同比增長339.03%至356.10%。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3日,“景點及旅游”板塊已有7家上市公司發布了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凈利潤同比均實現扭虧為盈,較上年同期大幅度增長。
景鑒智庫創始人、世界旅游論壇(WTFL)中國區戰略顧問周鳴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各地旅游客流出現了明顯的恢復性增長,給三年來備受創傷的文旅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旅游是典型的可選性消費,此類消費或許會因為三年來的壓抑而出現某種短暫反彈,但也會因居民本身消費能力的變化出現長期增量,不會偏離宏觀經濟大勢。”
上半年客流量高增推動業績修復
麗江股份表示,2023年半年度,公司麗江玉龍雪山景區三條索道共計接待游客300.66萬人次,同比上升484%;印象麗江共計演出347場,共計接待游客79.90萬人次,同比上升3603.08%;酒店板塊營收也實現了大幅增長。
根據長白山管委會披露數據,截至5月底,長白山主景區共接待游客37.4萬人次,同比增長861.0%,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4.6%。國信證券研報顯示,截止5月30日,峨眉山累計接待游客248萬次,同比2019年增長53%,展現良好的復蘇趨勢。
根據文旅部數據中心綜合測算,全國旅游經濟運行綜合指數(CTA-TEP)自2022年第四季度回升,2023年以來各節假日國內旅游人次與旅游收入明顯反彈,“五一”期間按可比口徑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1%、100.7%,端午期間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2.8%、94.9%。
多家上市旅企表示,受益于國內經濟和文旅行業強勢復蘇,上半年公司接待游客人次大幅增長,促進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實現增加。
“從目前來看,大部分景區的文旅產品,還是以較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為主,未來迭代發展提升空間較大。”周鳴岐表示。
細分市場來看,隨著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增長,出游需求逐步由觀光游過渡為休閑度假游,傳統旅游景區也隨之不斷向多樣化維度發展。麗江股份與當地納西族文化結合,推出相關民族活動及主題盛典,促進旅游宣傳;長白山的雪鄉、演藝場所與夜游場地建設提上日程。
中青旅研究院副院長葛磊表示:“傳統景區已從‘顏值販賣’轉變為對差異化‘生活方式’的體驗。今年‘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流行起來,這也釋放出一種信號:來云南的游客想體驗的是一種舒緩閑適的生活節奏,想沉浸在當地的民族風情中。現在游客的旅游需求更體現出個性化和專屬化。當然,這種深度化的旅游體驗,也需要相關旅游產品及服務實現同步高質量發展。”
“暑期游”“避暑游”帶動旅游消費
高端度假市場或成新藍海
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對傳統高溫城市避暑旅游市場調查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傳統高溫城市的整體出游意愿達到94.6%。在出游頻次上,今年暑期38.4%的居民計劃出游2次,35.1%的居民計劃出游3次。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今年暑期的高溫天氣,進一步推高了人民群眾的異地避暑旅游需求。過去十年間,國內培育了一批資源價值彰顯、市場廣泛認可的避暑旅游目的地,比如吉林長白山、安徽黃山、云南昆明等。避暑旅游已經完成了概念導入期,正在步入政策促進和商業實踐的新階段。”
峨眉山管委會數據顯示,隨著旅游旺季的來臨,到峨眉山的游客逐漸增多,7月8日至9日,景區分別接待游客27506人次和26954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127.70%和97.36%。
麗江文旅局數據顯示,進入7月,近一周麗江日平均接待游客約17萬人次,預測暑期接待情況較往年將有明顯增長。目前,麗江古城內大多數客棧的入住率達到了70%左右,客流大多以畢業旅行、親子游、自駕游等為主。云南麗江大研古城客棧經營者協會會長趙成:“預計在7月10日左右會迎來麗江古城人流量的高峰期,旅游人數可能會突破8萬人以上。”
周鳴岐表示:“在客流量復蘇的同時,也要看到消費分層的趨勢。一方面客流眾多卻消費疲弱,另一方面高端度假需求供給側不足也是事實。由于出境游恢復緩慢,國內高端度假游依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高收入群體經歷三年壓抑后,甚至會放大消費需求。目前文旅市場高端度假資源供給不足,是一個非常優質的藍海市場。”
(編輯 上官夢露)
09:58 | 長城證券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 |
23:28 | 打造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德固特跨界... |
23:28 | 錨定智能新戰場? 車企競合驅動“... |
23:28 | 降“度”謀突圍 低度酒能否撐起酒... |
23:28 | 多家零售板塊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
23:28 | 多只債券型基金二季度規模增長超10... |
23:28 | 引導長期穩健投資 險資長周期考核... |
23:28 | 網下專業機構投資者“白名單”首次... |
23:28 | 多只權益類基金二季報披露 基金經... |
23:28 | 月內15只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公募緊... |
23:28 | 首批科創債ETF具有三重示范意義 |
23:28 | 為什么“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