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枳君
又一家日本老牌制造企業曝出造假丑聞,造假竟長達30年。
近日,日本日立集團子公司日立金屬發布了一份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該公司的質檢數據長年累月造假。
起因是今年5月份,英國英格蘭地區高鐵列車車廂突然出現裂縫,導致大批高鐵停運,使用的正是僅運行了3年半的日立制造車廂,調查發現裂縫是焊縫部位的金屬疲勞造成的。
據調查結果顯示,造假產品涉及大約380種特殊鋼制品,此次查出的問題產品已出售給205家公司,其中包括飛機、能源類企業。調查結果還顯示,日立金屬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已累計向全球1952家公司出售涉及檢查造假的問題產品,占日立總客戶的10%。
并非首次造假
值得關注的是,這不是日立集團首次曝出造假丑聞。
2020年1月,日立金屬收到匿名舉報,稱其特殊鋼產品工廠有不當行為;同年4月,日立金屬宣布公司及旗下子公司生產的部分特殊鋼產品和磁性材料產品存在違規檢查、篡改數據等問題,受波及的客戶包括汽車零部件廠商在內,大約170家,當時稱“違規時間還在調查中,至少已經持續了10年以上。”不久之后時任社長的佐藤幸次便引咎辭職。
2020年4月,臺灣“太魯閣號”408車次列車發生嚴重出軌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據臺媒透露,事故發生車輛也與日立有關。
2018年,日立旗下公司日立化成承認曾篡改6萬枚工業用鉛蓄電池的檢測數據,問題產品包括半導體零部件及鉛電池在內的30種產品,已交貨的客戶擴大至約2400家企業。
對此,日立金屬首席金融官西岡博明在電話說明會上曾稱,對給客戶、股東等有關人員帶來莫大的不便與擔憂深表歉意,“以后將把加強質量保證體系作為管理最優先項,防止再次發生這樣的行為”。不過,后續如何處理,日立金屬尚未披露。
日立是一家來自日本的業務范圍廣泛的跨國集團企業,旗下業務涉及電力、能源、制造業等諸多領域。今年8月2日,《財富》雜志正式發布“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單”,日立再度登榜,并將排名再往前刷新11名,位列第95位,躋身世界百強。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日立集團全年收入823.45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5262.31億元),業績小幅上漲。
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指出,“像這種連續造假幾十年的日企并不是一兩家,之前還包括小林制藥、三菱電機等。”
對于調查結果以及是否涉及中國市場、后續補救措施等情況,《證券日報》記者向日立集團官方發去聯絡表,但并未收到回復。
律師:可能承擔民事、行政、刑事三方責任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日立金屬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已累計向全球1952家公司出售涉及檢查造假的問題產品,占日立總客戶的10%,也就是說該公司造假至少存在30年,有消息稱問題產品或流入中國市場,但具體情況卻并未說明。
西岡博明在說明會上稱,對給客戶、股東等有關人員帶來莫大的不便與擔憂深表歉意,“以后將把加強質量保證體系作為管理最優先項,防止再次發生這樣的行為”。不過,后續如何處理,日立金屬尚未披露。
據官網介紹,日立公司于20世紀60年代來到中國,成為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少數外資企業之一。多年來,日立開拓中國市場,引進大量先進的技術和產品。
據官網發布的《中國日立集團可持續發展報告2019.4-2020.3》,中國是日立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以“TheMostTrustedPartnerinChina(在中國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為目標,日立開展了內容廣泛的事業活動。截至2020年3月底,日立集團在中國擁有138家集團企業,員工4萬余名,在華年度銷售額達到8711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577億元),占日立集團全球總銷售額的10%。
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表示,日立集團造假的產品已經銷往世界各地,各個國家、地區對產品質量都存在自身的法律規定,以下若涉及中國關于產品質量問題的相應規范,可能涉及民事、行政、刑事三方面的責任。如涉及刑事責任的話,根據銷售數額,分別處兩年、7年、1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或單處銷售金額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兩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董毅智指出,涉及造假之后,公司的高管本身還有一些責任,所以說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編輯 崔漫 喬川川)
09:58 | 長城證券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 |
23:28 | 打造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德固特跨界... |
23:28 | 錨定智能新戰場? 車企競合驅動“... |
23:28 | 降“度”謀突圍 低度酒能否撐起酒... |
23:28 | 多家零售板塊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
23:28 | 多只債券型基金二季度規模增長超10... |
23:28 | 引導長期穩健投資 險資長周期考核... |
23:28 | 網下專業機構投資者“白名單”首次... |
23:28 | 多只權益類基金二季報披露 基金經... |
23:28 | 月內15只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公募緊... |
23:28 | 首批科創債ETF具有三重示范意義 |
23:28 | 為什么“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