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萬晨曦
1月4日晚間,中貝通信公告擬通過股權轉讓及增資方式獲得浙儲能源不低于35%的股權,進一步布局新能源領域。
擬獲得浙儲能源35%股權
中貝通信擬與貴州為明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安徽赫進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貴州奇玄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李昱、深圳傅氏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浙儲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儲能源”)簽署投資意向協議,公司擬通過股權轉讓及增資方式獲得浙儲能源不低于35%的股權,并擬向浙儲能源支付3300萬元交易意向金,以獲得一定期間排他期,排他期為自意向投資協議生效日起至2023年2月10日止。預計本次交易價格為2.4億元至3.2億元。
據了解,浙儲能源系一家提供能源管理方案及產品的科技能源公司,在BMS研發、EaaS服務產品、BaaS服務產品及整合電池供應鏈資源等方面具備核心技術能力,為國內領先的新能源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解決方案提供商。
中貝通信則主要為客戶提供5G新基建、智慧城市與5G行業應用服務,同時包含光電子器件的生產和銷售。
中貝通信方面表示,浙儲能源的核心技術能力與公司在信息通信技術、系統集成、海內外營銷網絡等方面優勢互補,在技術研發、儲能系統方案和產品提供及技術服務方面實現協同。公司旨在通過本次戰略投資整合資源,構建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儲能系統集成和技術服務能力,完善公司智慧能源業務布局,為公司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深入布局新能源領域
事實上,中貝通信從2021年就開始有新能源方面的布局規劃。在2021年年報中,中貝通信表示,在夯實5G新基建的同時,將公司業務向智慧城市、新能源以及5G行業應用等領域拓展,不斷尋求能夠產生戰略協同、實現公司業績高增長的領域與合作伙伴。
一方面,中貝通信看好新能源汽車的充電市場。據公司此前披露,公司自2021年底開始涉足充電樁業務,海口市充電樁建設項目即將投放使用,三亞等其他城市充電樁建設項目也將開工建設。中貝通信方面透露,第一批和三峽電能合作的海口市8個場站119個直流高壓充電樁已投入使用,后續將在湖北、三亞等城市繼續自建運營或合作充電樁項目。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電動汽車發展步入高速增長階段,預計2023年至2025年之間,公用充電樁市場空間為1536.3億元,私用充電樁市場空間為126.7億元,需求可觀。而充電樁作為新基建組成之一,在穩增長主線下,建設節奏或將加速。
另一方面,光伏是新能源領域的又一景氣賽道。2022年半年報中,中貝通信提到了新能源領域的關于光伏方面的經營計劃,其表示在新能源領域,公司積極開展光伏項目落地試點建設,圍繞國家電網和新能源領域在供應鏈、新產品及合作運營方面積極進行探討,尋求批量光伏與儲能項目落地實施;公司積極推進與三峽電能戰略協同,在光伏發電、儲能站、充電樁等新能源領域開展項目合作,下半年力爭投放營運。
2022年下半年,中貝通信繼續深入新能源布局。2022年11月14日晚間,公司披露擬新增經營范圍:太陽能熱發電產品銷售;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合同能源管理;儲能技術服務;配電開關控制設備銷售;新興能源技術研發;充電樁銷售;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此外,中貝通信在相關網站上發布了招聘光伏系統工程師的信息。
中貝通信方面還曾透露,公司擬新成立一個儲能技術公司,主營工商業儲能業務;目前技術研發及經營團隊正在組建,公司注冊地、廠房等事宜正在落地中,預計將為后續的國內海外工商業用戶、光伏電站配套儲能和電信運營商機房等提供電力儲能服務。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新型儲能系統市場化、規模化應用的不斷深入,很多配套儲能的項目已經得到了優先接入、優先調度和優先消納,這也是電力系統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向縱深推進的體現。隨著新型儲能系統能更多的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參與電力市場交易、輔助服務,新型儲能項目的市場化運營的新業態將形成、商業模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也被看好。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張孝榮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行業是個巨大風口,目前進入快速發展期,許多上市公司紛紛轉型布局,希望打開新增長點。中貝通信新能源業務未來發展如何,需要時間檢驗。
(編輯 才山丹)
09:58 | 長城證券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 |
23:28 | 打造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德固特跨界... |
23:28 | 錨定智能新戰場? 車企競合驅動“... |
23:28 | 降“度”謀突圍 低度酒能否撐起酒... |
23:28 | 多家零售板塊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
23:28 | 多只債券型基金二季度規模增長超10... |
23:28 | 引導長期穩健投資 險資長周期考核... |
23:28 | 網下專業機構投資者“白名單”首次... |
23:28 | 多只權益類基金二季報披露 基金經... |
23:28 | 月內15只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公募緊... |
23:28 | 首批科創債ETF具有三重示范意義 |
23:28 | 為什么“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