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傳璽
“我們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在力所能及做好一件件民生實事兒”。這是首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衡集團”)常務副總裁伍彥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與伍彥的謙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證券日報》記者在河北高碑店首衡農貿市場,感受人間煙火氣的同時,更是從首衡集團的發展中看到了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現代化的壯闊圖景。
事實上,在“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時代號角聲中,首衡集團這艘中國農批旗艦,正在以“保障基本民生、護航城市安全”為基本理念,加快構建“買全球、賣全國”的農產品流通新格局。
“大戰略”催生“大市場”
初秋的河北,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晨曦中早已是一片繁忙。裝載著新鮮蔬果的貨車穿梭其間,商戶的吆喝聲與電子秤的滴答聲交織,煙火氣中透著現代物流的精準與高效。
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單體農產品批發市場。數據顯示,目前8700余商戶在該市場經營,覆蓋400多個品類,2024年果蔬交易量1910萬噸,交易額1410億元,已經連續三年位列全國農批市場榜首。
通過園區內的數字平臺,可以看到進進出出的車輛。數據顯示,截至上午9時,當日已有數千輛送貨車進入園區,進場果蔬量近4萬噸。
“4—9月是一年中的交易淡季,從中秋之后會進入旺季,春節前達到交易最高峰,最高時日交易量近9萬噸。”首衡集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另外,來自上游供貨商、下游采購商的實時采購數據也可以在數字大屏上全部呈現,包括經營品類、產品檢測報告、車輛進場時間、當日價格行情等。
“該數字平臺已經到了4.0時代,可以精準地了解園區各個板塊的實時動態,以及產品價格,便于商戶了解市場行情,做出進出貨判斷。”首衡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農產品銷售來說有時候等一個紅綠燈就是兩個行情,有了大數據,商家可以根據市場銷售的數量來選擇進貨量,以保證價格的平穩。
“首衡高碑店市場是從2015年10月開始運營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京冀兩地政府共同謀劃、高位推動的一個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標桿項目。”首衡集團黨委書記、總裁魏樹儉向記者介紹,“場內很多商戶都是在踐行協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從北京搬遷到這里,并在這里把生意越做越大。”
走進園區,在“榴蓮大戶”小寶哥榴蓮店,公司負責人劉寶峰正在徒手掰榴蓮,帶著果香味的榴蓮送到消費者手中,“新鮮”二字或許只有在首衡農貿市場小寶哥榴蓮這里能“品”到。
“早上7點開柜,不到10點就能全部清柜。”小寶哥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榴蓮,來自新疆的葡萄和西梅都有在賣。
“我們除了代理海外的水果外,還在國內自己種植,產品銷售國內外市場。”劉寶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據記者了解,1990年出生的劉寶峰5年前從北京來到高碑店市場做水果生意。在這五年中,其團隊從20人已經擴大到200多人,單品從3—4個變成了30—40個,年銷售額數從1億元左右,現在也已經翻了幾十倍。在首衡高碑店市場,劉寶峰完成了“蛻變”。
為什么短短五年時間取得這么大的跨越?
劉寶峰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高碑店相比寸土寸金的北京,運營成本低,空間更大,“我在北京不可能租到這么大的冷庫和車位”;二是首衡集團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可以全方位為商戶發展賦能,“比如,我如果需要一筆資金去訂貨,市場可以幫助我們對接銀行,拿到低成本的普惠金融產品。當我們有新品時,首衡集團也會積極幫我們組織發布會,免費進行宣傳推廣”;三是當地政府和首衡集團打造了一流的營商環境,“不管是業務上,還是生活上,首衡集團都提供了周到的服務。包括落戶、社保、子女就學等這些老大難的事情,在這里完全沒有后顧之憂。”
如今,小寶哥的生意從高碑店跟著首衡集團來到了湖北,實現了產品“南北”銷售。而有了資金的積累,小寶哥開始做自有品牌,在云南種植藍莓等,在企業化運營的路上,小寶哥可以說是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除了水果市場的琳瑯滿目,在華北食品貿易港有來自俄羅斯的各種美食和干調附屬。其中,來自俄羅斯的黑巧克力因味美價廉得到消費者的喜愛。在首衡集團智慧冷鏈物流園三樓的預制菜展銷大廳,來自雙匯等國內外各大廠家的15000多種預制菜產品在這里陳列展銷,據工作人員介紹,預制菜年交易規模達到60億元。
在首衡農貿市場,與老百姓餐桌上息息相關的產品應有盡有,首衡農貿市場不僅僅是河北的“菜籃子”,也是京津冀食品保供基地和國家級特大城市應急物資中轉站。
“首衡集團的每一步擴張,都緊扣國家戰略。”首衡集團黨委書記、總裁魏樹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首衡集團創新“市場+基地+農戶”模式,將分散的種植單元整合為現代化產業矩陣。同時,首衡集團走出河北到湖北,形成了“南北雙核”戰略。
據魏樹儉介紹,孝感首衡市場2023年啟動后,僅用18個月便實現交易量破千萬噸,成為湖北最大的“菜籃子”工程,其強大的供應能力,可以幫助武漢都市圈應對各類應急突發事件。來自中國以及全球20個國家的精品果蔬,從這里銷往華中六省,可以覆蓋近6億人口。
從“貨物集散”到“價值鏈重構”
眾所周知,農貿市場在全國大市場建設中扮演著基礎樞紐、標準示范、應急保供和區域協同的多重角色,是政策落地的重要載體。
2025年《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明確提出“五個統一、一個破除”,而首衡集團的實踐正是這一政策的生動注腳。
“首衡集團打造的就是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鏈。”首衡集團常務副總裁伍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首衡市場不同于傳統的批發市場,“我們不只是提供一個交易場所,而是致力于打造一個完整的產業平臺和生態體系。”
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下,首衡集團正在為傳統農批行業的轉型升級,打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從上游的國內外供應鏈建設,到下游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再到資金、物流、加工、會展、國際貿易等,這些產業板塊圍繞著農產品商貿流通的主線分別發揮著不同的功能,互相配合、共同繁榮。
公司通過統一交易規則、質量檢測標準,推動全國市場“規則同頻”,這也打破了當下“內卷”競爭。同時,應急與日常雙軌運行,提供了民生保障力。
“我們的冷庫平時是商戶的倉儲基地,應急時可以秒變政府儲備庫。”伍彥如此表示。
事實上,從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到布局全國市場;從傳統農批市場,到現代食品流通產業集群,首衡集團已經打造了一個新的生態體系,其擴張軌跡折射出中國市場的深刻變革。
“把資源整合在一起,打破行業、地域壁壘,形成一盤棋發展。首衡集團搭建的全國網絡,將產品賣到全國。同時,在面對突發事件,首衡也在第一時間能援助。”伍彥舉例說,前段時間貴州榕江發生的泥石流災害,首衡僅用了4個小時將物資送達,原因就是首衡集團從永州市場調撥的物資。
2020年6月份,北京最大的批發市場臨時封閉,首衡高碑店市場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直接指導下,立即啟動應急保供機制,每天向北京供應近2萬噸果蔬,牢牢托穩了北京2000萬人的菜籃子。2022年初,為保障上海民生物資供應,首衡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指令,48小時內緊急向上海運送80節車廂的民生物資。這些發生在首衡身上的“民生故事”,體現了首衡集團“平急兩用”的社會責任擔當,也成為激勵首衡人不斷創新發展的精神動力。
“正是在2020—2023年這段特殊時期,首衡集團也在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定位和發展戰略,就是在國家戰略的引領下,做大做強產業,守護好城市的民生安全,也讓更多的人在首衡集團這個平臺上實現就業增收。”
通過首衡集團平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季節、不同地域的產品集中在一起,再通過全國的網絡渠道分發至全國,將“集和散”的生意越做越大。
“旺季時,人擠人,市場各類作業人員有10多萬人。”比如,高碑店園區有近萬輛短駁車,負責把采購商買下的貨物送到集中的物流發貨區,這些短駁車車主每月的收入至少能達到1—2萬元,“在春節前的旺季,有的短駁車一天就能凈收入2000多元”。伍彥告訴記者,通過產業鏈帶動,首衡全國各個市場總共帶動就業超過40萬人,而這40萬人背后,就是40萬個家庭。
“匯聚全世界,繁榮一座城”,從高碑店市場的熱火朝天,則看到了高碑店居民的幸福指數。高碑店人因為“小寶哥”的榴蓮生意,讓當地人實現了“榴蓮自由”。伍彥至今仍記得,“湖北孝感首衡城的在2023年11月開業正趕上智利車厘子上市,當地的車厘子價格降到10—15元/斤,讓孝感和武漢老百姓吃上了便宜又新鮮的車厘子。”
在業內人士看來,首衡集團將農貿市場的“集和散”做成了供應鏈運營的生意,為上下游客戶提供有價值的增值服務以及各種解決方案,破解了“農民豐收不豐產”“貨到地頭死”的靠天吃飯的難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農貿市場看似簡單的“集散”買賣關系,實則不然,其專業度和門檻非常高。需要經驗也需要專業人員長期在市場上的摸排,根據市場調配貨物,而首衡集團名字中的衡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平衡”,平衡各方利益,打造供應核心競爭力。
面對全國各地掀起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熱潮,魏樹儉表示,“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一哄而上’,而是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流動。首衡集團要做的,就是當好這個‘樞紐’——讓農戶種得好、賣得俏,讓消費者吃得鮮、花得少。”
從高碑店到孝感,從田間到餐桌,首衡集團的發展之路,正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最佳注腳。
(編輯 張昕)
23:50 | 內外資奔涌共振驅動港股流動性穩步... |
23:50 | 國家外匯管理局:允許外商直接投資... |
23:50 | 8月份國民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 |
23:32 | 企業數據資產開發運用提質加力 規... |
23:32 | “金九銀十”樓市向止跌回穩繼續邁... |
23:32 | 隨著科創板成長層揭開面紗 資本市... |
23:32 | 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 |
23:32 | 深交所與馬斯喀特證券交易所簽署合... |
23:32 | 杭州城投攜手智譜發布多個大模型 ... |
23:32 | “2025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實... |
23:32 | 政策利好持續釋放 杭州人工智能終... |
23:32 | 以電力算力為雙翼 濟南高新區上市...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