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9月5日晚,福建紫天傳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T紫天”)披露公告稱,公司已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出具的《終止上市決定書》。根據公告內容,*ST紫天股票將于9月15日復牌并進入退市整理期。按照相關規則,本次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期限為15個交易日,待退市整理期屆滿后,深交所將依法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標志著公司股票正式退出資本市場。
對于*ST紫天觸發終止上市情形的核心原因,《終止上市決定書》中詳細說明系財務信息披露違規:公司此前因財務會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被證監會依法責令改正,但未能在證監會要求的期限內完成整改;且在公司股票停牌兩個月期間及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后的兩個月內,仍未完成相關整改工作,已符合相關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條件,因此深交所依法作出終止上市決定。
公司大額財務造假事項受到重罰
*ST紫天前身為南通鍛壓,2011年12月份登陸深交所創業板。2016年初,公司控股股東變更為新余市安常投資中心(有限合伙),隨后開啟一系列并購,轉型進軍廣告傳媒業務,并于2018年正式更名為“福建紫天傳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月27日晚,*ST紫天披露系列公告,福建證監局已完成對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的調查。經查實,公司2022年至2023年年報存在嚴重虛假記載,通過虛構短信發送服務業務、虛增互聯網廣告費代充值業務等手段,虛增收入高達24.99億元。
具體而言,2022年,公司未抵銷子公司短信內部交易,虛構短信發送業務,致使當年虛增營收7.78億元,占當年披露營收44.59%,虛增利潤0.85億元,占利潤總額35.99%;2023年半年度報告中,*ST紫天在云服務業務未開工、未經客戶驗收通過且未收到任何款項情況下提前確認營業收入,導致2023年半年度報告虛增營業收入2.07億元、利潤0.79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14.56%、利潤總額51.64%。2023年年度報告中,*ST紫天旗下孫公司寧波麥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開展的互聯網廣告費代充值業務中未取得商品控制權,其身份是代理人,應當按凈額法確認收入,但*ST紫天采用總額法確認收入,導致2023年年度報告虛增營業收入17.21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78.63%。
7月20日晚,*ST紫天公告稱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并于7月21日開市起停牌。7月23日,公司收到深交所下發的《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由于截至2025年7月19日,在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之日起的兩個月內,公司仍未披露經改正的財務會計報告,觸及深交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25年修訂)》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擬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8月22日晚,*ST紫天收到福建證監局針對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報告和公司財務造假的兩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對*ST紫天,公司管理層12人處罰3840萬元;對于決策、組織實施的“首惡”原董事長姚小欣、財務總監李想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立體追責正在持續推進中
監管層對于資本市場財務造假行為始終秉持“零容忍”態度,近年來不斷強化制度建設與執法力度,明確對造假主體及相關責任人要實施“全方位、立體化”追責,既要通過行政處罰、強制退市形成震懾,更要推動民事賠償、刑事責任落地,讓造假者付出“付不起的代價”。
證監會主席吳清曾公開表示,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是監管執法一以貫之的重點,證監會正在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構建綜合懲防體系,強化穿透式監管,鼓勵“吹哨人”舉報,壓實投行、審計等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匯聚部際協調、央地協同的合力,提高發現能力、懲處力度和防范水平。對于造假者和配合造假者,將一體查處,全方位立體化追責,對涉及犯罪的,堅決追究刑事責任。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存在嚴重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及相關責任主體,行政處罰、強制退市并非終點,造假者還面臨著全方位、立體化追責。這意味著,即使退市后,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對于退市前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仍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
據記者了解,目前已有投資者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公安機關已于2024年9月對*ST紫天涉嫌“隱匿會計憑證罪”刑事立案。此外,*ST紫天相關行為達到“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追訴標準,不排除將被公安機關刑事追責。
這種“退市不退責”的追責模式,不僅切實維護了投資者合法權益,更向市場釋放出“造假必被查、違法必追責”的強烈信號,為筑牢資本市場誠信基石、維護市場秩序提供了堅實保障。
(編輯 張昕)
00:08 | 東珠生態擬收購凱睿星通跨界衛星通... |
00:08 | 亞盛集團多元化布局培育新增長點 |
00:08 | 成大生物疫苗“出海”戰略穩步推進 |
00:08 | 弈柯萊聯合創始人瞿旭東:以商用導... |
00:08 | 愛詩科技宣布完成6000萬美元B輪融... |
00:08 | 藍科高新大力布局氫能、光熱儲能等... |
00:08 | 探營第26屆中國光博會:光通信技術... |
00:08 | 阿里巴巴發布“高德掃街榜”支持線... |
00:08 | 三大運營商均已布局eSIM手機業務 |
00:08 | 多家上市公司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到... |
00:08 | 最薄iPhone問世 果鏈行情將如何演... |
00:07 | 擴大期貨市場雙向開放 合格境外投...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