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紅
三十多年前,一把剪刀、一把剝線鉗,讓昆山滬光汽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滬光股份”)叩開汽車線束行業的大門;“十四五”規劃啟動后,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給公司帶來轉型機遇;如今,這家昔日的小作坊已完成蛻變——從傳統手工制造升級為覆蓋倉儲、開線、壓接、檢測、總裝的全流程智能制造模式,公司不僅打破外資核心技術壟斷,更以“中國智造”成為全球線束領域的標桿。
近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證券日報》等媒體啟動“我在‘十四五’這五年 上市公司在行動”主題活動,滬光股份的五年蝶變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這既是企業自身的跨越,更是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從“跟跑”到“領跑”的生動注腳。
資本賦能:夯實發展根基
自1988年創立以來,滬光股份深耕線束行業37載,穩步走出“品質筑基—智能轉型—全域擴張”的扎實路徑。2000年起,公司成功進入上汽大眾有限公司供應鏈體系并獲其A級供應商資質,2008年啟動智能制造轉型,2015年切入新能源線束賽道,完成前期核心能力積淀。
2020年,滬光股份正式登陸A股市場,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是企業發展的“成人禮”,更成為其撬動產業升級的“金鑰匙”。在此之前,盡管公司已打入眾多車企供應鏈體系,但受資金規模限制,難破“零部件供應商”天花板。上市后,公司迅速釋放“資本+產業”協同效應。2023年通過整合上下游資源,延伸連接器產業鏈,打造“線束+接插件”一體化供應能力,公司從“賣零件”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型,成功拿下頭部車企大額訂單。
在資本賦能下,滬光股份進一步加碼研發與產能布局。2024年初,公司審議通過關于“昆山澤軒汽車線束部件生產項目”結項并將節余募集資金用于上海技術研發中心建設的議案。目前,該研發中心大樓已完成主體結構封頂,預計2026年上半年可正式交付使用。滬光股份總經理金成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該中心將聚焦先進研發平臺搭建,順應行業技術趨勢,加快高、低壓線束總成定制化開發,同時推進生產線智能化與自動化設備研發,以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助力公司技術創新能力與市場影響力整體躍升。”
今年上半年,滬光股份各項布局落地見效。業務端,公司陸續取得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重要項目定點;加快線束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開啟多元化業務布局,成功切入無人機、電動割草機、人形機器人等新領域線束業務并實現小批量供貨,構建起“1+N”發展格局。資本端,公司推出昆山澤軒汽車整車線束生產項目已取得注冊批復,該項目將用于擴大新能源汽車線束產品生產規模,全面布局特種線束產品,推動整車線束配套能力升級。
金成成對記者透露:“未來公司將持續推進新領域線束的試產、量產與市場應用,力爭實現商業化大批量生產;募投項目后續將結合定點新項目的產能需求逐步部署設備,以盡快達成全面生產目標,釋放產能紅利。”
資本賦能的成效最終轉化為亮眼業績。2020年至2024年,滬光股份營業收入從15.31億元增至79.1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從7422.82萬元增長至6.70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30億元,同比增長6.2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6億元,同比增長8.40%。
技術攻堅:突破行業難題
線束作為電氣系統關鍵連接部件,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AI(人工智能)服務器、家電等多元領域,市場前景廣闊。在滬光股份董事長成三榮看來,想要將這種潛力轉化為實際競爭力,必須以技術破解行業痛點、適配多元場景需求,因此,公司發展始終圍繞技術突破展開。
“行業進步離不開對‘卡脖子’技術的死磕”——這一理念始終貫穿滬光股份的研發進程。過去,汽車高壓線束輕量化技術被外資壟斷,傳統銅制線束成本高、碳排放大且無國產替代方案。為打破困局,公司研發團隊扎根實驗室,歷經數百次試驗,通過新材料導入與創新設計,實現鋁線束在乘用車規模化應用(“鋁代銅”技術)——線束重量顯著降低且電氣性能穩定,既打破外資壟斷,又契合“雙碳”目標,為國內汽車產業鏈降本增效提供支撐。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企業持續的研發投入。2024年,滬光股份研發費用達2.58億元,同比增長23.46%,成功研制出覆蓋40A至600A的全系高壓連接器。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2020年至今,滬光股份累計研發投入近10億元。截至目前,根據天眼查APP數據,其專利信息有164條,覆蓋產品設計、生產工藝等關鍵領域,筑牢技術壁壘。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滬光股份依托線束技術共通性實現新興領域“從0到1”的突破。在低空經濟領域,公司與無人機企業合作,交付百駕A系列、A50系列整機線束,開發C型機電池包線束,還拿下FF航空噸級無人機線束訂單并小批交樣;在作業類無人車輛領域,公司獲得中大型商用無人割草機線束定點,交付近三百臺產品;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公司為某AI頭部企業供貨,部分零件號出貨近千套,并完成分揀搬運機器人線束首批送樣。
滬光股份的創新并非局限于單點技術突破,而是以“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為核心,構建覆蓋生產全流程的智能系統。一方面,公司研發全系高壓線束設備,推動超聲波焊接等關鍵工序自動化生產;另一方面,開發小平方鋁線全自動化加工設備并達成量產,同時創新智能控制算法與數字化系統,深化產業數字化融合。完成多廠區安全建設、ERP(企業資源計劃)/MES(制造執行系統)升級,構建數字孿生車間與升級供應鏈平臺,形成“基建—生產—供應鏈”三級聯動,加速智能決策數字化轉型。
此外,滬光股份進一步發力技術創新與業務拓展。據金成成介紹,今年8月份,公司設立全資子公司聚焦機器人產業,規劃“一中心四平臺”,深度參與機器人產業鏈布局,為企業技術創新與業務拓展注入新動能。
戰略落地:拓展發展空間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線束行業正加速轉型升級,輕量化、小型化成為核心發展方向,國內龍頭企業在資本與技術的雙重驅動下,競爭優勢愈發凸顯。
在此背景下,滬光股份以“雙碳”目標與全球化戰略為核心錨點,多維度開拓發展空間。在全球化布局方面,2013年公司在歐洲設立工程中心,提升國際化研發能力;2017年德國子公司成立,標志著公司全球化戰略全面落地;2022年羅馬尼亞首家海外工廠建成,有效降低跨國物流成本、縮短交付周期,直接推動歐洲車企本地訂單增長。
全球化布局的成效持續釋放,2024年滬光股份境外收入達2.28億元,同比增長229.41%。今年上半年,公司設立香港子公司,依托區位優勢探索新興市場投資機會,全球業務版圖持續完善。
在國內市場方面,公司以“屬地化生產+快速響應”模式發力,重慶子公司定向服務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工廠高效對接華東車企等,疊加研發基建升級,穩固國內市場并支撐全球化布局。
綠色轉型方面,滬光股份響應“雙碳”政策,探索“智能制造+綠色低碳”路徑。在具體實踐中,公司通過環保材料應用與輕量化設計,推動“鋁代銅”技術在高壓線束規?;涞?,降低碳排放;依托“國家級綠色工廠”認證優化綠色制造體系,借助3D打印技術提升研發生產效率;部署光伏系統并參與綠電交易,全方位節能減排,目標打造行業領先“零碳工廠”。
展望未來,金成成表示:“公司將部署國外工廠高標準自動化產線,構建大數據監控體系,反哺研發創新、交付能力等核心競爭力提升;同時挖掘新興市場機會,尋找優質合作標的,進一步拓展全球業務版圖。”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行業轉型節點,滬光股份這五年的發展是上市公司緊跟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也是線束產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的縮影。目前公司朝著“2025年營收超100億元”的目標邁進,未來將在新能源、智能網聯、人形機器人領域持續突破,書寫線束行業“中國領跑”新篇章。
23:56 | 浙江土地市場高溢價成交頻現 |
23:56 | 政策組合拳為儲能產業鏈打開發展空... |
23:56 | 工程機械企業要握緊高質量發展的四... |
23:56 | 工程機械行業穩步邁入新一輪增長周... |
23:48 | 龍蟠科技簽下60億元磷酸鐵鋰正極材... |
23:48 | 巨星傳奇擬收購“鳥巢”運營主體1.... |
23:48 | 露笑科技子公司簽署AI機器人領域合... |
23:48 | 雅化集團:“民爆+鋰業”雙主業齊... |
23:35 | 商品期貨沉淀資金量站上4700億元關... |
23:35 | 年內62家機構申報合格境外投資者資... |
23:35 | 銀行秋季招聘加碼爭奪金融科技人才 |
23:35 | 人形機器人賽道具備“長坡厚雪”特...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