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熊悅
8月29日上午,興業銀行舉行了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該行副董事長、行長陳信健,首席風險官賴富榮,計劃財務部總經理林舒等管理層人員出席。
8月28日晚間,興業銀行發布了2025年半年度報告。今年上半年,該行實現營收1104.58億元,同比下降2.29%,同比降幅較一季度有所收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0.21%至431.41億元;截至6月末,該行總資產為10.61萬億元,較2024年末增長1.01%;不良貸款率為1.08%。
“今年上半年,興業銀行的經營業績整體跑贏大市,符合預期。”陳信健表示。
預計行業凈息差降幅趨緩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興業銀行的凈息差為1.75%,同比下降0.11個百分點,較2024年全年下降0.07個百分點,凈息差降幅趨于收窄。利息凈收入為737.55億元,同比下降1.52%。
林舒表示,這一凈息差降幅基本上在該行年初預測的今年全年凈息差降幅大概為10個基點的范圍之內。今年下半年,該行凈息差還存在兩個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負債端方面,該行約有2700億元的3年期至5年期定期存款到期,這部分存款的平均付息率大概為3.34%。加之部分同業負債的利率要重置,預計負債端大概有20多億元可以釋放;二是資產端方面,對凈息差的貢獻可能不大。該行將保持投放力度,優化資產結構,保障資產規模有所增長的同時,盡量穩定資產端收益率。
“預計全年凈息差的降幅控制在10個基點之內。同時爭取全年利息凈收入的降幅較上半年收窄。”林舒表示。
展望行業凈息差走勢,林舒認為,由于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對資產端收益的影響已經反映得比較充分,且未來影響將趨緩;同時,伴隨高息存款的逐步到期,存款的重定價效應將逐步顯現,整體付息率水平有望進一步改善。“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行業整體凈息差水平將筑底,降幅趨緩。”
預計全年不良指標合理可控
“今年上半年,興業銀行新發生的不良規模較上年同期保持穩定。”賴富榮表示,一是房地產、信用卡從風險高發轉向收斂。二是制造業及零售信貸風險上半年有所抬升。從制造業來看,新發生不良分布比較分散,主要由于部分機構管理不善,疊加產業結構變化,企業出現一些違約。
賴富榮進一步表示,從零售信貸來看,按揭貸款、消費貸款新發生不良規模下降,同時經營貸有所上升。主要是部分小微企業面臨市場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問題,償債能力出現下降。影響總體比較可控。
“今年上半年,全行整體資產質量運行都在年初的預計范圍內。預計全年新發生不良規模會較上年有所下降,不良貸款率、關注率還有預期率等不良指標,能夠保持平穩、合理可控。”賴富榮表示。
推進貸款結構調整
對于今年上半年該行的貸款投放同比少增,林舒解釋道,一是市場貸款需求整體偏弱,行業內對優質資產的爭奪較為白熱化;二是行內貸款調結構、控風險的考慮。
林舒進一步表示,該行貸款結構調整成效比較顯著。今年上半年,該行房地產業貸款、租賃和商業服務業貸款合計下降超過1000億元;零售貸款較年初減少276億元。與此同時,風險較低、強抵押的按揭貸款增長35億元,經營貸增長55億元。
“2025年全年,企業金融的新增貸款規模力爭完成年初制定的3000億元目標。零售貸款方面,做好風險管控的前提下,力爭比上半年有所改善,重點穩住按揭基本盤,消費貸和經營貸會有選擇地推進一些地域的業務開展。”林舒表示。
“反內卷”有助于緩解資產收益下行壓力
近期,銀行業“反內卷”話題在業內頗受關注。林舒認為,“反內卷”的推進對于貸款的投放和定價都會產生一些機遇和挑戰。
林舒進一步表示,從機遇來看,“反內卷”有利于規范整個行業貸款定價的無序競爭勢頭,客觀上有助于緩解行業資產收益下行的壓力。目前來看,7月份、8月份,行業的惡性競爭現象少了很多。從挑戰來看,“反內卷”的實施存在著不同區域、不同銀行執行力度的差異。“價格競爭失效之后,各家銀行比拼的是真實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
“今年下半年,興業銀行將提高自身專業服務能力,加強產品設計,優化業務流程結構,提升客戶體驗,在規范的市場中提高客戶服務的硬實力。”林舒表示。
(編輯 喬川川)
23:50 | 內外資奔涌共振驅動港股流動性穩步... |
23:50 | 國家外匯管理局:允許外商直接投資... |
23:50 | 8月份國民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 |
23:32 | 企業數據資產開發運用提質加力 規... |
23:32 | “金九銀十”樓市向止跌回穩繼續邁... |
23:32 | 隨著科創板成長層揭開面紗 資本市... |
23:32 | 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 |
23:32 | 深交所與馬斯喀特證券交易所簽署合... |
23:32 | 杭州城投攜手智譜發布多個大模型 ... |
23:32 | “2025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實... |
23:32 | 政策利好持續釋放 杭州人工智能終... |
23:32 | 以電力算力為雙翼 濟南高新區上市...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