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行業起步晚,但發展迅速,至今已在管理規模上比肩公募。根據中基協數據,截至2018年7月底,中國的私募基金總規模為12.79萬億元,基本接近公募基金的13.83萬億元的規模;證券類投資基金36280只,總規模2.41萬億元。有幸趕上這波私募迅速發展的歷史浪潮,作為一位從業逾15年的基金管理人,我深感行業發展的潛力之大、肩上的責任之重;同時,也深切體會到我國陽光私募行業與發達金融市場的差距,希望能通過逐步改革實現行業的更新,最終實現中國資本市場的蓬勃、健康發展。
近期,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等業內重要文件的下發,明確提出私募理財產品的合作機構、公募理財產品的投資顧問可以是持牌金融機構,也可以是依法合規、符合條件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但是,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目前在市場準入和稅收政策上仍存在較大差別:
在市場準入方面,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是銀行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但是在資金的獲取、投資門檻、購買渠道便捷性等方面依然與公募基金有較大差距,同時明顯落后于目前金融產品互聯網化、買賣便捷化的大趨勢。
而從稅收政策來講,增值稅稅收新政后,因暫按簡易征收模式,僅就資管產品投資收益判斷屬于哪種應稅行為進行繳稅;相對而言,公募基金可以享受轉讓股票、債券差價收入免稅,比私募產品有較大的稅收優勢,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對市場主體的不公正待遇。
私募證券基金產品和運作更為靈活,能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解決基金經理利益約束弱化、激勵機制不夠等弊端,是鼓勵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準入、稅收政策上對公募、私募證券基金一視同仁,不僅有利于規范私募基金的管理和運作,還可以創造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減少交易成本,推動金融創新,不斷創造和豐富資本市場上的金融產品和投資渠道,滿足投資者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
此外,證監會近日發布了《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運作管理規定》(以下合稱《資管細則》),作為資管新規配套實施細則,為大資管行業的健康發展提出了詳細的監管要求。其中提到統一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等各類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監管規則;另一方面,對標《指導意見》,與其他金融監管機構有關資管業務監管規則保持銜接一致。
資管細則的發布,有利于促進資管市場公平競爭、消除監管套利,對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同時,由于不同性質的金融機構業務模式差別巨大,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建議對不同類型、不同策略的金融機構保留一定靈活性。
金融要回到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的本源,這一理念要堅決貫徹實施;而以債權類投資為主的私募機構在支持實體經濟中起到的作用則更為直接、有效:通過企業發行債券,擴大企業(尤其是民企)的直接融資,大大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對實體經濟企業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近年來,實體經濟尤其是一些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遇到了不小的資金困難;而由于機構基因和風險偏好的不同,目前單單依靠國有金融機構不能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困難。政府也多次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民營企業穩定健康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只能依靠市場化的金融機構,以專業化、市場化的團隊,密切對接民企的切實需求,真正為民企輸血、造血。
要進一步激發債權類基金直接支持實體經濟的積極性,提升其支持力度和支持能力,建議監管機構對部分歷史業績優秀、有豐富成功案例的私募基金給予政策支持和行政許可,如準許其參與公募基金市場等更多領域,進一步成長為完全專業化和市場化的金融機構,既有助于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又有利于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實現血脈相連,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治本之道。
金融作為國之重器,固然要格外注意防范由于先導性管理和監督不足導致的創新風險,使金融創新處于有效監管范圍之內;同時,也要給予金融行業一定的試錯空間,允許比較成熟的金融品類如陽光私募探索更智能、更透明、更有利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的產品與服務。
同中國的其他行業一樣,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也正在經歷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過程,我們既要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也要摸索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這個過程必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避免地會走一些彎路,也希望公眾、社會各界輿論以發展的眼光平和看待。
(作者為藍石資管創始人、董事長)
09:58 | 長城證券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 |
23:28 | 打造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德固特跨界... |
23:28 | 錨定智能新戰場? 車企競合驅動“... |
23:28 | 降“度”謀突圍 低度酒能否撐起酒... |
23:28 | 多家零售板塊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
23:28 | 多只債券型基金二季度規模增長超10... |
23:28 | 引導長期穩健投資 險資長周期考核... |
23:28 | 網下專業機構投資者“白名單”首次... |
23:28 | 多只權益類基金二季報披露 基金經... |
23:28 | 月內15只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公募緊... |
23:28 | 首批科創債ETF具有三重示范意義 |
23:28 | 為什么“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