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宇
在充滿挑戰的宏觀環境下,中國海洋經濟再次展現出澎湃增長勢能。自然資源部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海洋經濟頂住壓力,發展態勢穩中向好。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5.1萬億元,同比增長5.8%。這一增速再度跑贏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水平。
在其背后,我國海洋資源要素供給能力穩步增強,16.7萬公頃全國新增批準用海用島面積激活超5000億元投資額;主要海洋傳統產業繼續發揮“壓艙石”作用,海洋船舶工業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海洋旅游業表現亮眼,海洋交通運輸業韌性凸顯;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海洋工程裝備交付和手持訂單金額穩健增長,可用于海洋藥物研發的“海星大模型”正式發布,兆瓦級發電機組“奮進號”已連續并網運行超3年……
2023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99097億元,2024年則跨越10萬億元大關,增長率達5.9%。
這份成績單源自我國所擁有的浩瀚海洋資源稟賦,更彰顯出海洋經濟在復雜變局中的驚人韌性。在筆者看來,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動能仍在累積。
其一,政策利好指引海洋經濟發展航向。
海洋經濟橫跨海洋學、人工智能與生物工程等領域尖端科技,對裝備材料、密封技術和能源系統構成挑戰,僅憑市場力量難以支撐高昂成本與深度協同。政策的指引能夠引導產業方向,集中資源構建海洋經濟科研體系,定向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驅動深海傳感器等關鍵技術攻關,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首次將“深海科技”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此外,上海、廣東、福建等多地先后出臺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指引海洋經濟發展航向。
其二,產業升級激發海洋經濟新動能。
海洋經濟產業的數智化轉型正在進一步打開產業的想象空間。數字技術正深度賦能傳統海洋經濟產業鏈,驅動其向更高效率與更優質量演進。
船舶工業通過引入數字孿生平臺,實現了生產流程的精細化管理與全周期優化,顯著提升了建造質量與運營效能;在物流端,智能化航運大模型的運用,有效優化航線規劃與運營決策,為遠洋運輸持續降低綜合成本;在漁業領域,智慧養殖與管理系統的普及,大幅減少了漁民無效出海頻次,推動單船產出與經濟效益躍升。
同時,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以及新一代通信技術正在重塑產業生態。無人機運輸作為突破性的物流解決方案,正極大提升生鮮水產品的轉運效率與可達性,使“深海魚鮮活直達”從愿景走向現實;而5G-A通感一體技術的商用部署,則構建起保障海洋經濟活動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的關鍵基礎設施。這些創新匯聚成合力,正加速海洋經濟向智能化、高值化、可持續方向轉型升級。
其三,投融資活躍支撐產業擴張。
海洋經濟具有資金密集型、高風險性和長周期特征,涵蓋港口建設、遠洋船舶制造、海洋能源開發、深海養殖等重資產領域,初始投資規模動輒數十億元。若無系統性融資支持,大型項目難以啟動,產能擴張更無從談起。近兩年來,海洋經濟產業投融資持續活躍。
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5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2024年涉海企業IPO融資規模達114億元,占全部IPO企業融資規模的17.0%。另據公開數據,今年第一季度,涉海融資市場延續向好態勢,7家涉海企業完成IPO上市,融資規模36.2億元。
此外,福州、廈門等地正在通過組建產業基金等形式以真金白銀支持海洋經濟發展。《上海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5)(征求意見稿)》亦提出研究建立市級海洋產業發展基金,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同時,社會資本參與海洋經濟產業的積極性顯著提升。
我國擁有遼闊的管轄海域和豐厚的海洋資源,當下,這片“藍色國土”正加速轉化為澎湃的發展動能。在政策引領、科技突破與金融活水的三重合力下,海洋經濟的增長動能有望加速釋放。
23:50 | 內外資奔涌共振驅動港股流動性穩步... |
23:50 | 國家外匯管理局:允許外商直接投資... |
23:50 | 8月份國民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 |
23:32 | 企業數據資產開發運用提質加力 規... |
23:32 | “金九銀十”樓市向止跌回穩繼續邁... |
23:32 | 隨著科創板成長層揭開面紗 資本市... |
23:32 | 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 |
23:32 | 深交所與馬斯喀特證券交易所簽署合... |
23:32 | 杭州城投攜手智譜發布多個大模型 ... |
23:32 | “2025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實... |
23:32 | 政策利好持續釋放 杭州人工智能終... |
23:32 | 以電力算力為雙翼 濟南高新區上市...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