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祁豆豆
6年前的今天,2019年7月22日,黃浦江畔鑼聲響亮,中國資本市場邁入科創板時間。
這一天,凝聚了市場改革者的智慧;這一天,綻放了無數科創人的夢想。
6年來,作為上海證券報報道上交所的跑口記者,我耳聞目睹甚至參與了這場資本市場增量改革的諸多重要時刻。這些塵封的記憶,會時不時涌上心頭,訴說著這段歲月的不凡,展示著夢想的瑰麗。
圓夢
2004年,60歲的尹志堯創立中微公司。15年后,他帶領這家公司站到了上交所交易大廳,為公司登陸科創板敲響開市鑼。
“科創板會使科創企業以更強的競爭力、更快的速度實現跨越式發展。”2019年7月22日,作為首批上市的25家科創板公司的代表,尹志堯在上市儀式現場發表感言,躊躇滿志。75歲的他,圓了一個科創板上市夢。
如今,81歲的尹志堯依然神采奕奕,他不僅繼續活躍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前沿,而且積極建言獻策完善科創板制度。“上市6年,我們的銷售規模增長了5倍以上,產品已經從單一的刻蝕設備,拓展至刻蝕、薄膜、量檢測在內的多種高端集成電路設備。”尹志堯與我分享著公司上市6年來的蛻變,在最近五年美國VLSIreserach/TechInsights全球半導體設備公司的評比中,中微四次評為客戶滿意度第三名,薄膜設備第一名。
從張江高科技產業園內一間辦公室起步,到如今廠房及辦公樓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從最初15人的創業團隊,到如今全球約2600人的員工規模;從初創階段無數次的技術試錯,到擁有兩千余項授權專利、技術能力……尹志堯用15年時間告訴人們,“有高遠夢想,就有科創奇跡”。他笑著說:“我還可以干20年,我還有更大的夢想。”
6年間,在中微公司等一批上市公司引領下,科創板已匯集了120余家集成電路領先企業,涵蓋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設備、材料、軟件等產業鏈各環節,儼然成為集成電路產業的集聚地,顯著提升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化水平。
中國的芯片越做越小,集成電路產業之路越走越寬。這是科創板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產業縮影,又何嘗不是一個個企業家夢想照進現實的生動寫照?
護夢
“發!”隨著上證報微信公眾號終審發稿人一聲令下,標題為《凌晨發布!科創板“2+6”規則定稿67處重要修改,逐條比對一圖看懂!》的微信稿,在2019年3月2日的晨曦中傳播了出去。瞬間刷屏,閱讀量很快就達到了10萬+。
這是記者與編輯們通宵達旦“炮制”出來的難忘作品。
2019年3月1日收市后,上證報科創板報道小分隊獲得消息,科創板8項重大制度規則將在晚間或次日凌晨發布,包括科創企業的注冊程序、信息披露、上市條件、審核標準、詢價方式、發行承銷、減持制度、持續督導等具體規則,這將是科創板運行的“基本大法”。
3月2日凌晨零點一刻,證監會和上交所正式發布8項規則。小分隊迅速投身解讀,凌晨3點多,最終找出67處重要修改完善的條款,并快速制表作圖,希望以作對比、劃重點的形式,讓投資者等市場各方參與者一圖讀懂科創板。當全部圖表文字完成,已是凌晨5點多。一番排版及三審一校之后,就有了上述的刷屏時刻。
同年3月22日,首批科創板申報企業亮相,001號受理文件出爐。所有的媒體記者屏息盯著審核中心大屏幕的變動信息,網頁刷新的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了改革推移的刻度,這種腳踏實地的真實感,令我至今難忘。
首份問詢函面世,首家特別表決權公司出現,首家中止公司,首家撤單公司,首場路演……科創板改革進程中的無數個第一次,身在主場的上證報人,都在用心記錄、權威解讀。
筑夢
如果說我們是這場改革的瞭望者,那么上交所就是這場改革最前線的陣地。這里一群平均年齡33歲的青年人,就是改革的攻堅者。他們倍道兼行、篤行不怠,讓一個個科創夢變為現實。
“科創板上市發行審核中心”,被外界視為科創板的神秘“考場”。2019年,當我走進“考場”進行調研采訪時,卻有一番別樣的感觸。
電梯門打開,透過一道玻璃門,“科創板上市發行審核中心”一行大字映入我的眼簾。這是一道透明又神秘的大門。這道物理的隔離墻,隔開的是人情和權力,隔出的是效率與公平。
從2018年11月5日起,上交所就開始組建核心團隊籌備科創板工作,最早一批骨干已經保持快節奏、高強度工作達半年以上。“沒有出差,不敢休假,所有人都繃著一股勁兒。”上交所工作人員告訴我,在這個特殊時期,加班加點是常態。
“人基本跟著系統時間走。系統休息,審核員才能休息。”工作人員說,發行上市審核中心系統運作時間是每天8點至22點。
據初步估算,一份申報企業的“一問”問詢函文字量平均在1.6萬字,排除部分問題直接引用申報稿材料,有萬把字都需要審核員精心思考,逐字逐句敲打出來。這樣的問詢項目,少則七八個,多則十幾個,隨著后期新增受理,數量還會繼續增加。
為了達成審核理念的統一,審核員們經常集體頭腦風暴。
2019年6月5日,科創板上市委第一次審議會議召開,審核中心向市場交出第一份成績單。當年輕的女審核員宣布會議開始并提醒注意事項時,她的聲音一度哽咽,她的眼圈帶著濕潤。這一幕,被我們用視頻記錄了下來,并發在了新華社客戶端。
事后,我了解到,當天上會的一家公司,正是她全程“陪考”審出來的。
6年間,已有589家硬科技企業經過審核注冊,順利登上科創板的“舞臺”。他們中有引領產業發展的“鏈主”企業,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還有細分賽道的“單項冠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他們與資本市場其他上市公司明顯不同的是,科創的屬性、硬科技的氣質。
“科創板未來的發展容量有多大,潛力有多強,主要看其能釋放多大的包容性支持科技創新。”在中國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看來,科創板開市6年間,中國資本市場越來越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主戰場”。
古今中外歷史表明,沒有革故何來包容?沒有包容何來創新?沒有創新何來進步?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誠哉斯言。
23:50 | 內外資奔涌共振驅動港股流動性穩步... |
23:50 | 國家外匯管理局:允許外商直接投資... |
23:50 | 8月份國民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 |
23:32 | 企業數據資產開發運用提質加力 規... |
23:32 | “金九銀十”樓市向止跌回穩繼續邁... |
23:32 | 隨著科創板成長層揭開面紗 資本市... |
23:32 | 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 |
23:32 | 深交所與馬斯喀特證券交易所簽署合... |
23:32 | 杭州城投攜手智譜發布多個大模型 ... |
23:32 | “2025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實... |
23:32 | 政策利好持續釋放 杭州人工智能終... |
23:32 | 以電力算力為雙翼 濟南高新區上市...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