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南
一個美女主播月工資數萬元,一個千萬級粉絲社交平臺賬號月流水數百萬元,一個諸如母嬰媽媽群的口碑傳播公眾號,可以創造月流水上千萬元。在這樣一個主要伴生于社會消費品的營銷、流量市場中,渠道商們憑借KOL和轉換率分食著消費品利潤,甚至主導著消費品市場。
所謂社會消費品,大致可分為居家日用、美食生鮮、母嬰玩具、數碼家電、服飾鞋包、美妝護膚等類別。這個市場有多大?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79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其中,僅化妝品一項,今年一季度零售總額就達到了753億元,同比增長10.9%,比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水平快2.6%。
不過,對于渠道商主導著包括化妝品在內很多消費品市場的局面,青島樂葆健康科技總經理李鎮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其實是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相對較弱所致,其中最核心問題依舊是消費期望值與實際效果相差甚遠。”
營銷概念驅動
中國成全球化妝品第二消費大國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已經成功邁入了化妝品消費大國的行列,目前消費水平已超越歐盟、日本,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上化妝品第二消費大國。據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化妝品類商品累計零售值達2619億元,比上年累計增長9.6%。預計2019年全國化妝品類消費將繼續保持穩中有長趨勢,零售額將超2950億元。
面對如此廣闊的“顏值經濟”,一方面本土品牌迅速擴張。例如,故宮IP與美妝的結合,百雀羚的花樣玩法等均讓國人眼前一亮,逐漸打破國有美妝品牌在大眾眼中的傳統印象。另一方面,隨著跨境電商的放開,更多國外小眾品牌可以快速的進入中國市場,加速了行業的競爭,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進口量逐漸提高,2019年1月份至2月份,中國美容化妝品及護膚品進口金額為107.17億元,同比增長50.5%。
“但國內護膚品市場如今的競爭格局主要還是營銷概念驅動。”在李鎮宇看來,“現階段,我國整體消費水平還比較低,龐大的人口基數下蘊藏著廣闊的市場消費潛力。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網購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社交類媒體快速發展,助力網上零售等新興消費方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而且除了傳統的女性化妝品經濟以外,以男士化妝品為主的顏值經濟也在逐漸興起。”
功效型護膚品+臨床試驗
行業逐漸走向規范
在這樣一個充滿了誘惑,卻由營銷概念驅動、主導下的市場中,監管者、消費者都希望消費期望值與實際效果的落差逐漸縮小,這也推動行業逐漸走向規范。
我國一直以來強調護膚品的安全性,為了避免化妝品和藥品概念的混淆,今年年初藥監局頒布禁令指出,宣傳“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藥妝品”概念均屬于違法行為。短短數月,市場上相關產品紛紛下架。
對此,李鎮宇認為,禁令的出臺不代表管理層不支持藥妝或醫學護膚品的發展,這次的明文規定催生了行業標準的制定。“新政的推出有利于更多優質產品用循證醫學來證明產品療效,從而用科學的數據讓消費者認可產品,這將重塑化妝品行業的格局。”
與此同時,消費者也愈發重視護膚品功效,而這促進了護膚產品注重臨床驗證試驗。據介紹,一款由日本考思美德制藥株式會社研發的,名為克奧妮斯的日本化妝品,在進入中國市場后,就主動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華山醫院、上海九院等機構合作,進行了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實驗,驗證產品的效果。在業界看來,科學的臨床驗證實驗,將成為功效型護膚品規范化發展的趨勢,同時這也將提高消費者對科學護膚的追求。
鑒于這種趨勢,李鎮宇認為“護膚品市場應分為功效型護膚品和保養型護膚品,這有利于消費者更好的抉擇,功效型護膚品應有臨床醫學標準的數據佐證功效,而保養型護膚品更為核心的是安全性。”
西安欒術醫療美容醫院的欒琪教授曾公開介紹,“化妝品與功效型護膚品主要區別在于,一個是化妝品是用于皮膚表面,主要達到清潔、保護以及維持的作用,沒有改變或者調整皮膚結構。功效型護膚品不能說是藥物,但是它又有高活性的一些物質在里面,具備一定的功能。另一方面是關于層次,我們普通的化妝品僅僅是涂抹于角質層外側,而功效型護膚品可以達到皮膚的真皮交界處。而企業宣稱產品具有功效就要有臨床試驗的證據。”
(編輯 才山丹 策劃 于南)
23:43 | 國內手機出貨未來可能承壓 廠商多... |
23:43 | 中國生物制藥擬68億元收購創新藥企... |
23:43 | 神秘接盤方“現身” 漢唐云智算擬... |
23:43 | 遠望谷擬定增募資不超3億元 加碼RF... |
23:43 | 方大集團東北制藥混改七周年:創新... |
23:42 | 暑期檔過半 市場渴望黑馬影片力挽... |
23:42 | 火電板塊迎來“高光時刻” 11家相... |
23:42 | 天津港口變形記:從“黃金水道”到... |
23:42 | 22家人形機器人相關公司中報業績預... |
23:42 | 著力激發“港產城”融合發展藍色動... |
23:42 | 業務多元化再迎新契機 中資券商爭... |
23:42 | 中國人壽擬清倉杭州銀行 銀行股長...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