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冀川 張薌逸 韓昱
暑期是文旅消費的重要時段,走進各地景區,游客不難發現,不少地方景區的標志性建筑化作“巧克力冰激凌”、敦煌飛天的飄帶變成了可拆解的夜光冰箱貼、三星堆的一件件文物在VR設備中變得觸手可及——中國文創產業正經歷一場由科技驅動的范式變革。
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收入34.28億元,同比增長63.7%。這一數字背后,是文化符號向消費熱點轉化和AI、VR和AR等前沿技術深度賦能文創產業創新的體現。
受訪業內人士認為,文創產業的興起不僅推動了文化消費的增長,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市場前景廣闊。
科技邂逅文創
構筑文化生活新陪伴
在文創產業的快速發展中,AI、VR和AR等前沿技術的巧妙引入,讓博物館能夠借助智能推薦、個性化定制等創新手段,為游客呈上更為精準、貼心的文化服務。《證券日報》記者近期探訪天津的國家海洋博物館時,便領略了AR導覽租用設備的神奇魅力。戴上這些設備后,原本靜止陳列的展品瞬間靈動起來,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沉浸式體驗,恍若置身歷史與文化的浩瀚海洋之中。
AR技術獨具匠心地將虛擬信息疊加于現實展品之上,為觀眾營造出一種超越真實世界感受的奇妙體驗。觀眾只需戴上特制眼鏡,悠然漫步于展館之內,便能看到和聽到遠超展板內容豐富多樣、妙趣橫生的故事。不僅如此,觀眾甚至還能親眼看到那些早已滅絕的海洋動物,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它們曾經繁衍生息的場景之中。
AR技術還為文創產品開辟了全新的體驗路徑。以AR冰箱貼為例,它不僅具備實用的裝飾功能,還能通過手機掃描,栩栩如生地展示文物的3D模型。
北京深元科技有限公司CEO戚耀文向記者透露,公司為北京天壇公園官方AR文創冰箱貼精心打造了以四季為主題的產品解決方案,該產品曾創下日銷1500余個的“戰績”。一枚原本普普通通的冰箱貼不再局限于靜態的裝飾屬性,通過手機掃描就能瞬間“幻化”為動態的歷史場景、引人入勝的文化故事或趣味十足的互動游戲。這種顛覆傳統認知的獨特體驗助力AR冰箱貼迅速在文旅消費市場嶄露頭角。
AR冰箱貼僅僅是科技賦能文創產業的一個縮影。博物館和景區通過這些科技加持的全新文創產品,將館藏、景區IP巧妙轉化為可感知、可互動的生活化符號,成功打破自身與公眾之間的“距離感”,通過“文化解構+現代表達”的獨特方式,讓文物符號從博物館展柜中“走出”,走進廚房、辦公室等日常生活場景,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陪伴”。
記者注意到,文創產業與AI、VR和AR等前沿技術融合發展,也得到了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北京市商務局等四部門6月份印發的《北京市擴大時尚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鼓勵企業積極應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術,創新推出VR購物、AR試穿、虛擬模特、元宇宙體驗等時尚消費場景。推動科技賦能旅游服務、商業服務等場景,鼓勵文旅場所、商業單位等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服務水平。
此外,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5月份印發的《河南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在“新型消費拓展行動”中提出,鼓勵旅游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工業遺產、博物館等打造“人工智能+智慧文旅”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推動5G+AR/VR技術在文旅消費場景應用。
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教授喬光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AI正加速把博物館文創從傳統的“紀念品”升級為“跨場景體驗入口”。借助知識圖譜與AIGC技術,文物元素能夠被即時拆解、巧妙重組,轉化為教育游戲、NFT數字藏品、時尚聯名紋樣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同時,AI能夠精準捕捉不同年齡、地域用戶的審美與教育需求,反向推動博物館與科技企業、潮牌、學校攜手共建“內容共創—數據共享—收益分成”的良性生態閉環,讓文物故事在課堂、秀場和社交平臺之間無縫銜接、自由流動,實現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豐收。
破除同質化困局
開辟科技文化融合新路
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倚重于科技與文化的深度交融,需深度挖掘消費需求,引入新穎的科技手段以凸顯產品特色,否則便有可能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沼。
如當下各大公園熱銷的文創雪糕,部分地方巧妙地將自身景區特色融入雪糕造型設計,選用獨具本地風味的特色口味,成功推動產品“破圈”出彩。然而,像鑰匙扣、書簽、玩偶等文創產品,設計千篇一律、功能單調乏味,同質化嚴重,容易導致消費者逐漸產生審美倦怠。
喬光輝表示,市場反響參差不齊的根源在于“技術炫技”與“文化敘事”的脫節。部分項目將AI作為吸引眼球的噱頭,互動形式花哨卻缺乏故事深度,觀眾打卡之后便匆匆離去;另一些項目則因數據壁壘森嚴、IP授權模糊不清以及成本收益錯配失衡,導致優質內容難以持續輸出。
《證券日報》記者曾現場體驗過三星堆的考古挖掘,坐在VR考古艙內,戴上VR眼鏡,手持控制柄,記者仿佛化身為現場的考古人,真切領略四川三星堆考古遺址的風貌。游客無需親臨實地,便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考古艙的內部構造與環境,這無疑是一次極具意義的文物保護與傳承之旅。
該項目運營單位中創文保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講解員梁博倫向記者表示,游客體驗VR考古,在沉浸于歷史文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團結協作考古的歡樂。
這種“地域文化+科技賦能”的本質是借助科技手段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可感知的消費體驗,主要途徑是運用科技讓靜態文物“鮮活”起來,增強產品的互動性與參與感,同時將特色文創產品與體驗有機結合,讓游客收獲的不僅僅是一件文旅紀念品,更是一段難以忘懷的回憶。
記者注意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景區、博物館正積極引入科技手段與自身優勢結合。例如新疆文化沉浸式數字大展《精絕奇遇》,以《鬼吹燈》IP為靈感源泉,通過穿越式XR考古體驗、沉浸式展演、AIGC文物體感交互等前沿技術,將尼雅遺址的沙丘廢墟、精絕的神秘圖騰、西域的駝鈴光影等場景進行數字化重生。這種技術集成度極高的體驗,不僅短期內難以被復制模仿,還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喬光輝建議,要實現科技與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必須遵循“文化價值錨定—用戶場景洞察—商業模型閉環”的三步走策略。先運用知識圖譜把文物故事轉化為情感共鳴點,再借助AI精準捕捉細分人群的場景需求,最后通過區塊鏈版權分賬和柔性供應鏈確保“小步快跑”地實現可持續盈利,讓技術真正服務于文化共鳴與長效運營。
00:08 | 東珠生態擬收購凱睿星通跨界衛星通... |
00:08 | 亞盛集團多元化布局培育新增長點 |
00:08 | 成大生物疫苗“出海”戰略穩步推進 |
00:08 | 弈柯萊聯合創始人瞿旭東:以商用導... |
00:08 | 愛詩科技宣布完成6000萬美元B輪融... |
00:08 | 藍科高新大力布局氫能、光熱儲能等... |
00:08 | 探營第26屆中國光博會:光通信技術... |
00:08 | 阿里巴巴發布“高德掃街榜”支持線... |
00:08 | 三大運營商均已布局eSIM手機業務 |
00:08 | 多家上市公司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到... |
00:08 | 最薄iPhone問世 果鏈行情將如何演... |
00:07 | 擴大期貨市場雙向開放 合格境外投...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