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只私募定增基金深陷投資者糾紛。據悉,該基金規(guī)模逾2億元,虧損逾30%,產品到期后基金管理人自行延長基金運營期限而遭多名投資者投訴。
“自行延長基金存續(xù)期限,屬于嚴重違約行為,其背后還有諸多違規(guī)行為。”多名投資人在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聯(lián)名提交的投訴材料中稱,該私募定增基金產品涉嫌存在誤導、虛假宣傳,向不特定對象宣傳,并向不合格投資者違規(guī)銷售等問題。對此,記者聯(lián)系該基金管理人,其表示雙方正在走法律程序,不方便對外回應。
業(yè)內人士表示,在監(jiān)管趨嚴的大背景下,多家參與定增的私募機構經歷“過山車”行情。同時,產品大面積浮虧讓背后隱藏的亂象開始浮出水面,亟需進行規(guī)范。
定增私募虧損普遍
作為一級半市場里的老江湖,瞿先生去年在參與一款定增私募產品時就嘗到了虧損的滋味。他稱,2016年3月出資100萬元購入一款私募定增基金,后期由于基金所投股票發(fā)生單邊下跌,造成基金凈值的巨大損失。截至2018年2月28日,基金凈值降至0.67元,虧損逾30%。
瞿先生的經歷不是個例。曾一度是投資者寵兒的定增私募產品,在過去一年,多數遭遇“滑鐵盧”。據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納入統(tǒng)計、成立期滿一年的定增私募產品共計123只,僅49只產品獲得正收益,占比39.8%。這意味著超過六成的私募定增產品未能實現盈利。
不僅如此,定增私募基金發(fā)行規(guī)模也大幅縮水。數據顯示,2017年一年期定增基金的發(fā)行規(guī)模降幅達36%,縮水明顯。同時,截至3月中旬,在上市公司定增補報上,發(fā)行定增的26家上市公司中就有7家進行了補報,甚至有募資不滿的情況。
虛假宣傳誤導重重
私募定增市場大面積浮虧使其背后隱藏的風險也開始顯露。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一些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宣傳過程中存在虛假宣傳、夸大宣傳,向不特定對象宣傳,并向不合格投資者銷售產品等涉嫌違規(guī)行為。
一位投資者告訴記者,理財經理通過微信向其推介的產品,購買時走“先打款、后簽合同”的操作流程。讓投資者熱衷高價搶籌的原因是公司宣傳的折扣率,據其提供的一份基金管理人的演示推介視頻顯示,該產品時任基金經理稱“定增基金的折價最起碼有八五折,項目組內部的一致意見是要打到八折才會參與。”
“基金管理人明確允諾不參與八折以上,只參與八折以下股票定增,我們才購買了該產品。但實際定增中沒有一只股票的折扣率在八折以下。”魯姓投資者表示,其中折扣率最小的一只達到九四折,且宣傳的5只股票最終一只也未成為定增標的,該行為涉嫌虛假宣傳。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占領表示,關于折扣率的問題,主要看投資者是否掌握對方此前如此宣傳的證據,如果有這樣的行為,確實涉嫌虛假宣傳,欺騙投資者。
在采訪中,一位理財經理還向記者表示,賣產品時,一般公司怎么培訓的,理財經理就怎么宣傳,由于是“先打款、后簽合同”的銷售方式,客戶投資決策主要依據公司前期宣傳。客觀地說,前期宣傳的內容并沒有完全體現在合同上,在價格和投資標的上容易出現部分誤導和虛假成分。
對于“先打款、后簽合同”的銷售方式,趙占領表示,先打款還是先簽合同,這沒有直接的規(guī)定,先打款再簽合同未必就違法。江蘇百年東吳律師事務所律師陳蒙蒙則認為,該行為可能會導致部分投資人無法提前了解有關風險,不符合私募基金的募集規(guī)定。
銷售亂象亟待規(guī)范
在對合格投資者的認定上,不合規(guī)操作現象也頻出。
按照規(guī)定,私募基金個人投資者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需滿足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而一位參與上述定增產品的高齡老人透露,其每月僅有2300元退休金,金融資產也不足300萬,可是卻被推薦并購買了高風險評級的私募基金。對此,該產品時任理財經理坦承,公司在與投資者簽訂基金合同之前,未做過問卷調查和相應評估工作。雖然知道有些客戶不符合資格,但想做成業(yè)務就會采用代簽合同等銷售方式。
一位研究私募的律師表示,私募基金銷售機構不得向不合格投資者銷售產品或者提供服務,也不能向普通投資者主動推介風險等級高于其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或者服務。另外,公司在與投資者簽訂基金合同之前,未做過相應評估工作屬違規(guī)行為。
另外,據記者收到的一份投資人私下簽訂的合同顯示,在理財經理微信推介下,有三位投資人以共同出資的方式投資定增基金產品。上述律師表示,按照規(guī)定,私募基金銷售方不得通過手機短信、微信等方式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并嚴令制止通過湊單等方法變相突破合格投資者標準。
面對定增市場亂象,私募機構人士表示,不排除一些理財經理為了提高業(yè)績出現誤導和虛假宣傳等行為,但公司宣傳的內容一般不會寫進合同條款,后期若沒有直接證據很難證明對方存在虛假宣傳等行為。這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監(jiān)管,掃除行業(yè)亂象;另一方面,也建議每位投資者謹慎投資,并在投資前保留相關材料。
15:12 | 優(yōu)酷官宣啟動“非遺100城計劃” |
14:57 | 特區(qū)行政長官李家超最新重磅發(fā)聲 ... |
14:54 | 光啟技術聯(lián)合中汽中心實現全球整車... |
14:53 | 賽百味攜手米其林餐廳星廚推出“中... |
14:52 | 構建用戶驅動生態(tài) 2026款嵐圖夢想... |
14:49 | 海康威視榮獲第五屆中國質量獎 系... |
14:49 | 蘇州規(guī)劃擬收購昆山建筑設計80%股... |
14:48 | 萬科再獲深鐵集團20.64億元借款 年... |
14:37 | 2025“創(chuàng)新硅巷 集賢東城”全國人... |
14:31 | 螞蟻集團首批參與跨境二維碼統(tǒng)一網... |
14:27 | 總金額不超過1億美元 山高控股擬大... |
14:26 | 華勤技術遞交港股上市申請 開啟國...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