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兩市的回升,尤其是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成長股走強令此前市場中的謹慎情緒大幅緩解。從板塊間的資金流向來看,資金回流創業板的趨勢已越發明顯。不過,總體來看,各路資金在盤面中依舊呈現出“膠著”之勢,存量博弈的格局也并未出現根本改變。隨著盤面中分化的日益顯化,對后市的預期差異正使得板塊間資金日益呈現出“看短做短”的傾向。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成長短期占優或是長期“二八分化”后的一次修復性反彈所致。而在主板藍籌、中小成長仍存在其制約因素與潛在風險的當下,后市投資者仍應以龍頭為主線,以統一的業績標準來甄選個股。
傳遞矛盾信號
上周兩市整體呈現震蕩上行,但“滬弱深強”的格局日益顯化。當周滬綜指錄得1.62%的漲幅,而同期深成指的漲幅達到了3.12%,截至上周五,兩市分別報3307.17點和11194.91點。
近期盤面上一大“看點”,毫無疑問要屬創業板的走強了,而背后的邏輯則是市場對新機會和“獨角獸”的憧憬。其中上周五創業板漲幅達到了3.53%,截至收盤,創業板報1856.46點,連續第四周收“陽”,周漲幅達4.77%,創3個半月以來的新高。
從兩市成交量再度突破5000億元來看,上周中小創的走強使得謹慎情緒得以緩解。盤面上,滬指震蕩后再度突破3300點也顯示出盤面隨著市場中“賺錢效應”的回升而出現一定程度的好轉。上述這些現象的背后正是資金在板塊間騰挪所致。
從資金整體來看,一方面,近期兩融余額整體呈現出穩步回升之勢,另一方面,全周主力資金凈流出的態勢依然延續,但從后幾個交易日的情況來看,趨勢有所好轉,尤其是上周五主力資金時隔多日后出現了凈流入。
兩市主力資金流向方面,上周除周五主力資金出現78.20億元的凈流入外,其余幾個交易日均呈現出了凈流出,僅周三當日,兩市主力資金凈流出金額就接近250億元,全周兩市主力資金凈流出金額逾400億元。但從板塊間的資金流向來看,資金回流創業板的趨勢已越發明顯,這是其完成“V”轉的直接原因。不難發現,主力資金在當前的盤面中依舊呈現“膠著”之勢。
與主力資金離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相對平穩的兩融余額。一方面,截至上周四兩融余額報10007.56億元,再度攀上萬億“關口”。相較于此前低點時一度不足9900億元的兩融余額,杠桿資金對后市顯然已是“信心滿滿”。另一方面,與全周呈現劇烈波動的主力資金相比,穩步回升的兩融余額對盤面止跌回升同樣也是“功不可沒”。不過,從兩融的結構來看,就在上周融資余額從周初時的9924.47億元回升至9955.21億元的同時,融券余額同期也從49.60億元上升至了52.35億元,融資和融券余額的同向變化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資金對于后市走向上的分歧,多空雙方的博弈同樣相當激烈。
龍頭仍是主線
總的來看,雖然當前投資者的謹慎情緒雖仍難言徹底平復,但相較此前已有所好轉。不過,隨著盤面分化的日益加劇,各路資金對后市的預期差異正使得板塊間資金流向明顯呈現出“看短做短”的傾向。
從主力資金在行業方面的流入(出)情況上看,上周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出現資金凈流入的行業仍占少數,僅有非銀金融、醫藥生物等6個行業實現了主力資金凈流入,除非銀金融和醫藥生物板塊流入金額分別為19.68億元和11.84億元外。其余4個板塊凈流入金額均不同超過4億元。相比之下,凈流出最多的周期、銀行板塊金額動輒都在40億元之上,其中,僅有色金屬一個板塊全周凈流出金額就高達92.84億元,化工、鋼鐵、銀行板塊的凈流出金額也都在40億元以上。
整體上,兩市存量博弈的格局依然未變。資金在板塊和行業上的分化,一方面揭示了兩市出現震蕩以及風格切換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進一步的分化也降低了后市的能見度,值得引起投資者的重視,短期盤面或依舊難言“坦途”。市場自低點以來,創業板指、中小板指都出現不小的升幅,部分投資者對于市場風格是否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擔心也正在上升。
萬聯證券表示,風格切換的形成意味著投資者對兩種風格性價比看法的轉變,市場也難以再度回到此前的單一風格行情中去,這意味著兩種風格對投資者吸引力回到同一起跑線。未來哪個風格勝出將更大程度上決定于業績變化、政策轉向、資金流向的變化。而綜合數次風格切換與本次風格切換的對比,該機構認為本次風格切換更大程度上是長期“二八分化”后的一次修復性反彈,其空間和時間或將有所限制。
中信證券也指出,近一個月以來,小盤股漲幅顯著,引發了市場對于大小盤風格切換的爭論。不過該機構認為,近期小盤股上漲更多受短期因素影響,考慮估值比較和市場環境,整體的風格切換難現。同時,由于IPO和退市制度的中長期影響,中小創的分化是必然。未來,只有龍頭,包括大藍籌和創藍籌,才會有機會。整體來看,小盤股估值仍不便宜,市場環境并不支持小盤股的整體性機會。從估值比較看,目前中小板、創業板的市盈率(TTM)為34倍和44倍,而主板僅15倍。從估值分布看,目前中小板、創業板1600多家公司中,市盈率40倍以下的占比僅36%。從市場環境看,強監管、打擊炒作的取向沒有變,投資者結構的機構化、國際化仍在持續,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政策將更有利于龍頭公司發展。
23:43 | 國內手機出貨未來可能承壓 廠商多... |
23:43 | 中國生物制藥擬68億元收購創新藥企... |
23:43 | 神秘接盤方“現身” 漢唐云智算擬... |
23:43 | 遠望谷擬定增募資不超3億元 加碼RF... |
23:43 | 方大集團東北制藥混改七周年:創新... |
23:42 | 暑期檔過半 市場渴望黑馬影片力挽... |
23:42 | 火電板塊迎來“高光時刻” 11家相... |
23:42 | 天津港口變形記:從“黃金水道”到... |
23:42 | 22家人形機器人相關公司中報業績預... |
23:42 | 著力激發“港產城”融合發展藍色動... |
23:42 | 業務多元化再迎新契機 中資券商爭... |
23:42 | 中國人壽擬清倉杭州銀行 銀行股長...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