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衍菘
近期,多只債券型基金陸續恢復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大額申購業務。例如,8月11日,天弘基金公告旗下天弘同利債券(LOF)恢復機構投資者大額申購等業務,涵蓋C、D、E、F等4個份額產品。
記者梳理發現,7月份以來截至8月11日,已有19只基金相繼發布類似公告,恢復機構投資者大額申購業務。其中,債基占11只,包括東海祥瑞、工銀中債1—5年進出口行、廣發匯達3個月定期開放債券,以及3只貨幣市場型基金、3只股票型基金、2只混合型基金。
業內人士分析稱,近期多只債基相繼恢復機構投資者大額申購業務,是政策面支持、市場環境改善及基金管理人策略調整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轉變既反映了債市流動性的充裕與機構配置需求的持續,也體現了基金公司在風險管理與規模擴張之間的平衡考量。
7月份債市交易數據側面揭示機構資金策略調整邏輯。Wind資訊數據顯示,7月份,債市交易活躍度顯著提升,全部交易所債券(未到期)總成交額(按全價計)達2.56萬億元,環比增長40.89%,同比增長45.08%。
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陳宇恒表示,債券二級市場整體交易頻率加快,成交額攀升,機構投資者配置債券資產需求明顯增強,市場參與度進一步提高。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表示,多只債基恢復機構投資者大額申購業務,是基金管理人對當前“低利率+穩增長”環境的主動響應,短期利好債市,但中長期仍需觀察政策與基本面的共振效應。
對于此前部分債基限購的原因,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王方琳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金管理人對機構投資者實施限購,可以減少基金對少數機構資金的依賴,降低因機構資金集中進出所帶來的管理壓力,優化持有人結構,增強基金長期運作的穩定性。
在王方琳看來,機構投資者的資金通常規模龐大,若單一機構占比過高,集中申購或贖回可能會引發產品規模劇烈波動的風險。
“當前,機構投資者對債基的配置需求仍存。”王方琳認為,對保險和銀行理財等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機構投資者來說,債基的收益穩定性和低波動性與其對資金安全性和收益穩定性的要求相契合。同時,對于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機構投資者來說,債基可以對沖權益資產的波動風險,進而可以降低整體組合的波動率。
00:35 | 網易游戲業務第二季度凈收入228億... |
00:35 | 巨力索具擬設立全資子公司加碼海洋... |
00:35 | 臥龍新能一體化布局風光儲氫業務 |
00:35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決... |
00:35 | 海泰新光探微見真章 |
00:35 | 人形機器人“巔峰對決”展現智造新... |
00:35 | 鉬精礦、鉬鐵價格持續上漲 鉬行業... |
00:35 | 京東完成收購香港佳寶超市 |
00:35 | 白酒、食品品牌企業扎堆切入精釀啤... |
00:35 | 量化工具“下沉” 二十余家券商已... |
00:35 | 今年以來“翻倍基”數量達16只 |
00:35 | 年內險資舉牌銀行股達14次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