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曉一
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歷程,是一部中國制造從追趕走向自主可控的發展史。
201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購買量躍居全球第一,正式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彼時,國產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僅占國內市場的四分之一。時間來到2024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國內市場份額首次超過外資品牌。從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引領者的轉變,中國工業機器人僅用了10年時間。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伴隨著行業快速擴張,激烈的市場競爭成為企業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
政策與技術共振之下,工業機器人企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市場競爭加劇,工業機器人企業何以實現高質量發展?近日,《證券日報》記者深入產業一線尋找答案。
以創新開辟增長空間
工業機器人指廣泛用于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包括常見的機械臂、移動底盤等。2013年以來,在《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推動下,資本大量涌入,應用加速落地,國產機器人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從3.3萬臺增至55.64萬臺,10年增長超15倍。2025年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其中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32%。
在市場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行業也經歷著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型。
去年7月份,工信部發布《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2024版)》,從技術能力、生產條件、質量、服務等方面提出全面要求。綜合來看,加大研發投入加速構建技術壁壘、積極開拓應用場景、“出海”尋找新市場,成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Wind數據顯示,以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為主力的“新型工業化”板塊中,49家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加碼,2024年總計達142.64億元,同比增長9.56%;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幅達10.15%。
在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越疆”)日照生產基地,協作機器人正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進行開瓶蓋、疊衣服等針對性場景訓練。公司品牌經理王顯東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越疆在AI與機器學習等技術領域持續突破,關鍵零部件自研率超90%,自主化率達100%,加上自有工廠,已實現成本可控。
柔性化也成為技術突破的重要方向。在首屆機器人全產業鏈接會上,點焊機器人不斷發射紅色激光,將管道數據實時反饋給“軟件大腦”;“大腦”則同步引導機器人切換對應的焊接工藝。這是深圳市智哥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展出的柔性化管道焊接系統運行場景。該公司副總經理蔣林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盡管單一功能設備售價相對較低,但當前用戶更傾向于選擇一次性滿足多種需求的柔性化設備。這可以避免因生產線更換而頻繁添置新設備,順應了當下“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模式的興起,以及個性化定制需求的增長。
技術創新大大拓展了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企業開始突破船舶、航空等高壁壘領域,以及3C、汽車等復雜裝配場景。一些企業更通過技術與場景的結合,構建起差異化競爭優勢。比如,北京中安吉泰科技有限公司敏銳捕捉到風電葉片檢測等高危場景人力替代需求,通過爬臂機器人切入藍海市場;梅卡曼德(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通過AI+3D視覺技術系統,成功攻克了復雜無序拆垛這一工業場景難題,拓展了工業機器人在物流自動化領域的適用邊界。
此外,在具身智能浪潮下,由于工業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在核心部件及底層技術上存在共通性,多家企業紛紛嘗試技術遷移與跨界布局,以探索更多利潤空間。例如,2024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出貨量排名前三的埃斯頓、匯川技術、埃夫特,均通過合作或自研的方式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并在零部件、本體、技術底座及商業化場景上取得重大進展。
積極“出海”謀增量
在2025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四足機器狗穿梭于人群中,時而駐足觀察路況,時而靈活躲避行人,吸引了眾多觀眾拍照圍觀。據介紹,公司現已占領全球四足機器人近70%的市場,工業落地應用覆蓋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家和地區。
當下,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企業正積極“出海”拓展增量市場。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出口裝備制造業產品6.22萬億元,同比增長9.2%,其中工業機器人出口額同比增長55.4%。2017年至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額從19.8億元增至80.6億元,7年間復合增長率高達22.2%。
從需求端來看,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2024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突破600億美元,年增長率達15%。
“海外市場一般具備更高的付費能力,但同時對于機器人品牌、產品品質、本土化服務等也有更高的要求。”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對此,我國企業正探索多元“出海”路徑: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收購德國庫卡獲取多項核心技術專利和高端客戶資源,快速補齊技術與渠道短板;匯川技術、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將產品組成“智能工廠打包套件”抱團“出海”,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強化中國品牌整體技術認知;浙江錢江機器人有限公司在印度建立售后和運維團隊,快速響應客戶需求,贏得了大量焊接機器人訂單。
政策端也將機器人企業“出海”列為重點支持方向。比如,《“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支持國內企業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機構,加強國際技術合作,加快機器人在國際成熟場景落地。充分利用多雙邊合作機制,推進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走出去”,實現合作共贏。
長期跟蹤科技賽道的一久(海南)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勇鋒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下一步在政策端,可在延續前期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等政策基礎上,設專項“出海”基金,支持企業技術研發與海外適配;鼓勵攻關國際認證、建立海外服務平臺以打破準入壁壘;完善規范,鼓勵企業抱團“出海”,推動中國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提升全球產業鏈話語權。
可以預見,在創新與“出海”雙輪驅動下,國產工業機器人將真正實現從“量的狂飆”到“質的突圍”,并在全球產業鏈中烙下更具分量的中國智造印記。
00:12 | 海利得上半年凈利潤預增47.65%至63... |
00:12 | 有色金屬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頻頻預... |
00:12 | 小鵬汽車就“60天賬期承諾”向供應... |
00:12 | 五糧液逾123億元2024年度分紅即將... |
00:12 | 巨星科技斬獲國際大型零售業公司訂... |
00:12 | 實控人擬21.13億元轉讓控制權 長齡... |
00:11 | 上半年房企債券融資合計逾2500億元 |
00:11 | 頭部房企發力盤活存量資產 長租公... |
00:11 | 多家上市公司中標電網采購項目 電... |
00:11 | 銷售數據揭示養殖業上市公司經營韌... |
00:11 | 民船訂單量價齊升 中國重工、中國... |
00:11 | 年內多家券商迎新任首席信息官 以...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