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釗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96.8萬輛和693.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1.4%和40.3%,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4.3%。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加速提升的同時,智能化體驗成為消費者購車的重要考慮因素。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電動化向智能化”的關鍵躍遷,中國在終端滲透率、技術應用場景等方面已形成先發優勢,但在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突破、核心產業鏈自主可控、全球生態話語權等領域仍需攻堅。在7月15日舉行的2025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上,參會嘉賓圍繞智能汽車技術創新、產業協同、生態構建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探討,為新能源汽車智能化高質量發展勾勒路徑。
技術創新驅動升級:從“感知-認知-決策”到AI底座重構
智能汽車的安全與可靠性,始終是智能化進階的核心命題。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王建強在論壇上表示,當前智能汽車正從低等級輔助駕駛向高等級自動駕駛跨越,但復雜長尾場景下的事故頻發,暴露出“感知-認知-決策”全鏈路的技術短板。
“特斯拉事故反映感知系統誤檢,Waymo事故暴露風險認知不足,Uber事故源于決策誤判,”他直言,規則驅動與數據驅動的傳統路線已難以滿足L4+級別自動駕駛需求。前者依賴預設規則,難以應對開放場景;后者陷入“黑箱決策”,泛化能力受限于訓練數據。
為此,王建強提出“認知驅動”的第三條技術路線:融合規則驅動的可解釋性與數據驅動的學習能力,借鑒人類基于常識與經驗的決策模式,構建“感知-認知-決策”閉環體系。例如,在感知層融合物理狀態估計與語義理解,提升復雜環境重構精度;在認知層通過“行車安全場”建模與深度學習結合,實現風險動態預測;在決策層引入大語言模型推理,支持類人自適應決策。這一路線已在部分場景驗證其優勢,能顯著提升智能汽車對極端場景的應變能力。
智能化的深入推進,離不開底層操作系統的支撐。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汽車技術總裁杜強聚焦AI操作系統(AIOS)的演進路徑,提出其將經歷“AI in OS(AI作為應用)、AI for OS(AI優化系統)、AI as OS(AI定義系統)”三階段。他以“人腦結構”類比汽車操作系統:底層需穩固控制硬件(如AUTOSAR基礎軟件),中間層搭建高效開發框架(Service Framework),新增AI層則統籌算力、算法與模型管理。“當多任務AI應用普及后,統一調度機制成為剛需,”杜強介紹,公司NeuSAR OS已支持80余款芯片適配,能幫助車企1個月-2個月內完成新芯片迭代,適配中國市場多路徑并行的特點。
芯片作為智能化的“神經中樞”,其國產化與性能升級同樣關鍵。北京芯馳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CU產品線總經理張曦桐透露,國內智能座艙芯片與車控芯片正加速突破,芯馳X9系列座艙芯片已覆蓋50余款車型,占據本土市場份額首位;E3系列車控MCU則填補高端空白,可覆蓋電驅、智能底盤等10+核心領域,累計出貨超800萬片,覆蓋90%國內車企。“下一代4納米工藝的X10系列將支持7B規模AI大模型本地部署,”張曦桐表示,AI大模型上車正推動“座艙平權”,從簡單任務處理邁向多模態智能交互,這對芯片算力與能效提出更高要求。
產業協同構筑生態:從“整零深度綁定”到“全球價值共創”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產業生態的深刻變革。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指出,全球智能汽車競爭已從“單一技術比拼”轉向“生態能力較量”。中國在終端應用上的優勢顯著:L2輔助駕駛滲透率超50%,泊車輔助超20%,且整車與零部件企業正形成“深度綁定”新模式。例如華為、Momenta等企業與車企從研發初期就聯合定義產品,類似歐洲“戰略聯盟”的協作模式在中國落地生根。
對比全球格局,美國在核心技術領域保持領先:FSD自動駕駛系統、英偉達智駕芯片、高通座艙解決方案占據全球主導地位;而中國的優勢在于“應用迭代速度”與“生態豐富度”。張永偉強調,智能化時代的競爭力已從“機械硬件”轉向“電子與軟件”:傳統燃油車70%成本來自機械,2030年電動車電子硬件占比將達70%,軟件則成為差異化核心。“消費者購車時,54%權重關注智能化,60%關注成本,”他認為,企業需通過跨界融合內化競爭力,例如鏈接云服務、應用生態等外部能力,而非自建封閉體系。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創造”正從“產品出海”升級為“技術與標準輸出”。法雷奧中國首席技術官顧劍民以“中國是全球汽車‘健身房’”為喻,解釋其“中國創造 服務全球”戰略:中國研發團隊將智能大燈開發周期壓縮至8個月-10個月,深圳工廠入選“全球燈塔工廠”,1300名軟件工程師支撐算法快速迭代。“20個技術平臺在中國研發并首發,”顧劍民舉例,這些產品不僅供應本土車企,還反向輸出至全球市場,印證中國研發與制造的全球競爭力。
企業層面,“開放創新”成為突破高端市場的關鍵。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盧放分享其“從參數比拼到價值創造”的實踐:嵐圖FREE+聚焦用戶場景痛點,推出160度平躺座椅、嵐擎模式等創新功能,上市15分鐘鎖單破1.1萬臺。“用戶不再關心參數,而是早高峰通勤、家庭出游的真實體驗,”盧放表示,通過用戶深度共創,企業能精準捕捉需求,推動技術轉化為價值。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通過“跨界協同”進軍超豪華市場。其與華為聯合打造的尊界S800,上市首月大定破6500臺。公司副總經理馬翠兵強調,這一成果源于“全價值鏈融合”:與華為在研發、制造、供應鏈深度協同,聯合227家供應商構建“品質同盟”,并借鑒華為IPD流程優化組織能力。“十五五期間計劃投入超200億元研發,”馬翠兵透露,持續創新將支撐中國品牌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從技術路徑突破到產業生態重塑,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正邁向“系統作戰”新階段。與會嘉賓認為,唯有以認知智能破解技術瓶頸,以跨界協同筑牢產業根基,方能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從“全球規模領先”真正邁向“全球價值引領”,在百年汽車變革中書寫新質生產力的中國答卷。
(編輯 賀俊)
23:43 | 國內手機出貨未來可能承壓 廠商多... |
23:43 | 中國生物制藥擬68億元收購創新藥企... |
23:43 | 神秘接盤方“現身” 漢唐云智算擬... |
23:43 | 遠望谷擬定增募資不超3億元 加碼RF... |
23:43 | 方大集團東北制藥混改七周年:創新... |
23:42 | 暑期檔過半 市場渴望黑馬影片力挽... |
23:42 | 火電板塊迎來“高光時刻” 11家相... |
23:42 | 天津港口變形記:從“黃金水道”到... |
23:42 | 22家人形機器人相關公司中報業績預... |
23:42 | 著力激發“港產城”融合發展藍色動... |
23:42 | 業務多元化再迎新契機 中資券商爭... |
23:42 | 中國人壽擬清倉杭州銀行 銀行股長...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