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微軟surface系列在內的很多科技產品,真的要去店里體驗一下才知道真實的使用感受。”
“沒有實體店體驗,微軟還怎么賣自己的硬件?”
在美國科技巨頭微軟宣布永久關閉全球83家MicrosoftStore實體零售店的消息一出,就引來消費者的一片嘩然,甚至有消費者質疑“微軟公司早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微軟的閉店也引來資本市場的震動,宣布日當天(美國時間6月26日),微軟股價大跌2%,市值蒸發304.0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為2152億元。
“關閉實體店將導致約4.5億美元的稅前費用,相當于每股0.05美元。”微軟公開表示。據悉,之后微軟將僅繼續開放紐約市(第五大道)、倫敦(牛津廣場)、悉尼(Westfield)和雷德蒙德園區這四個地點的體驗店。
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疫情的席卷之下,美國實體經濟遭遇重創,關店潮接踵而至,微軟也沒能幸免。
“疫情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微軟大量門店關張是由于多重因素的疊加,疫情絕不是唯一的因素。”
王鵬分析稱,“一方面,從運營角度來說,一線城市租金和人員開支高企,尤其疫情之下,線下門店客流量減少,銷量降低,公司需要進行戰略收縮。另一方面,從2003年開始,微軟就逐漸將硬件業務進行剝離,其主要營收依靠軟件服務,比如云計算等應用軟件的開發。”
“對于微軟來說,門店的成本在巨大盈利中根本不算什么。”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則把微軟關店的原因歸咎為戰略調整。他強調,“微軟目前的業務重心已經從針對零售用戶的Windows、Office、Surface轉向針對企業用戶的Azure云計算。”
微軟在財報中的表現,或許更能說明軟件業務的營收已經成為了主力軍。
微軟2020財年三季度財報顯示,當季營收為350.21億美元,同比增長15%。凈利潤為107.52億美元,同比增長22%。企業版Office產品和云服務營收同比增長13%;軟智能云部門的營收為122.81億美元,同比增長27%;個人計算業務的營收為109.97億美元,同比增長3%。
MicrosoftStore一直被認為是AppleStore的模仿者,可同樣模式下,微軟卻以閉店的形式結束了對標蘋果的時代。“MicrosoftStore的關閉更多是因為沒有成功模仿AppleStore,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沈萌對《證券日報》記者解釋稱,“MicrosoftStore當初是仿照AppleStore的模式,希望開展以展示為主的零售業務。但是微軟和蘋果的產品和業務不同,包括用戶熟悉程度的差異,而且微軟產品在很多經銷商處也都有展示功能,所以在疫情的影響下,微軟削減了Store的數量。”
反作用:國產品牌逆襲
第三方調研機構Gartner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貨量,微軟排在第七,在美國市場,它排在第五。顯然在消費市場中,微軟硬件產品的表現略微遜色。
“微軟硬件產品的整體定價較高。”消費者林女士跟《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購買電子產品時,我會去綜合考慮產品的性價比,與其花高價格去購買surface類的平板,不如在國產品牌中挑選配置更高的筆記本電腦。”
更有網友公開表示,“微軟的硬件巨貴,東西質量也不咋好,就是個樣子貨,買華為小米聯想他不香嗎?”
雖然微軟中國市場的線下微軟授權專賣店和3C電器零售商門店并不受本次關店的影響,“但在中國市場中,確實也出現了一個反作用,最好的例子就是國產品牌的逆襲。”王鵬舉例稱,“比如說小米當年僅依靠線上發售,但是在2016-2017年,小米卻遭遇了銷量的滑鐵盧。”他指出,“小米的市場不僅僅是做手機,他們也在逐步打造小米之家和小米生態圈。目前來看,小米系列電子產品有高端和低端的分化,同時小米也打造了如加濕器等生活設備,這些都需要小米有自己的線下門店。”
王鵬跟《證券日報》記者解釋稱,“在整個市場下沉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強大的地推團隊,通過加盟店或者直營店的模式,來向下沉市場進行綜合性的立體營銷,就可能導致產品銷量或市場占有率大幅下跌。”
其實,在電商和網絡直播平臺飛速發展的同時,很多傳統電子廠商紛紛放棄線下轉到線上。但像微軟“一刀切”的做法,可能會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的陣痛。“因為門店不僅是做零售,同時也是體驗店和營銷的場所,微軟這么做雖然會節約一定的成本,但它本身品牌的存在感和對消費者的視覺沖擊力也一定會大幅下降。”王鵬如是說。
在沈萌看來,線上線下的零售聯動也是電商的趨勢。“線下門店主要是體驗,特別是對消費級電子產品的使用習慣、功能操作等方面的體驗,不在于銷售,AppleStore的模式也是一樣。”
23:28 | 打造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德固特跨界... |
23:28 | 錨定智能新戰場? 車企競合驅動“... |
23:28 | 降“度”謀突圍 低度酒能否撐起酒... |
23:28 | 多家零售板塊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
23:28 | 多只債券型基金二季度規模增長超10... |
23:28 | 引導長期穩健投資 險資長周期考核... |
23:28 | 網下專業機構投資者“白名單”首次... |
23:28 | 多只權益類基金二季報披露 基金經... |
23:28 | 月內15只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公募緊... |
23:28 | 首批科創債ETF具有三重示范意義 |
23:28 | 為什么“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 |
23:28 | 三重因素將促使美元指數走弱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