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婷婷
6月27日,有媒體援引權威人士消息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
一時間,該則消息在業內形成極大震動,并引發有關利弊的大討論。
6月28日晚間,證監會針對上述消息給予正式回應,表示已關注到媒體有關報道。證監會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關于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沖擊。
有龍頭券商高管向記者表示,競爭才會進步,如果銀行獲取券商牌照,會強迫券商思考、改變,促進券商的整合和成長,從資本市場發展角度來看,不見得是壞事,“市場是競爭出來的,而不是保護出來的。”
客戶與資金銀行勝一籌
近年來,金融行業能否實行混業監管一直是行業熱門話題。早在2015年3月,時任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就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商業銀行在風險隔離的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無明確時間表。
近幾年來,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傳言屢屢出現,均未被證實。但是,在金融開放步伐加大、監管打造航母級券商的大背景下,混業經營或許到了合適的時機。
某中部券商副總裁表示,混業經營的可能性主要來自于監管要打造航母級券商的計劃,單純依靠證券公司自身的力量可能有點困難,所以想引入一些大行參與進來。
顯而易見的是,銀行的客戶資源、資本體量對券商形成碾壓式的優勢。正如中信證券在2020年度投資策略中提到的,證券行業轉型“時不我待”的一個壓力就是,若證券牌照向銀行放開,將產生自上而下的沖擊。“一旦擁有巨大資源的銀行業獲得證券業務經營權,行業的牌照業務紅利將迅速消失,自上而下造成沖擊。”
上述副總裁向記者表示,大型商業銀行參與證券行業發展的優勢非常明顯,主要會對經紀業務、財富管理以及投行業務產生較大的影響,可能會創造出不一樣的格局。
“有銀行資源背景的券商未來可以受益于銀行龐大的客戶基礎,還有廉價的負債來源。在公司業務上,銀行客戶有貸款支持,可以做到投貸聯動,這都是現階段券商做不到的。從這些角度來看,有銀行背景或者銀行能夠參與的券商,未來業務會有很大的發展。”該副總裁認為。
九州證券合規總監陳美興表示,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打造航母級券商,必需混業經營,銀行資本參與證券行業才能做大做強。但這并不意味著券商發展會遭遇更多困境。“頭部券商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中小券商有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二者可以共存。但是,那些沒有特色的、依靠政策紅利生存的券商,未來展業中將會越來越消耗掉政策紅利。”
資本服務券商更專業
去年底以來,當業內人士探討國內券商和頂級投行差距時,首先提及的是資本規模以及杠桿率。前日,有券商高管向記者表示,國內證券行業和國際投行的根本差距其實不是資本金。即便銀行能獲得券商牌照,也不意味著航母級券商就能呼之欲出,更不必然會對券商行業造成致命沖擊。
上述頭部券商高管表示,在人才資源、薪酬激勵、專業能力等方面,銀行系短時間無法和國內頭部券商相比。
凈資產排名行業前二十的某券商副總裁亦向記者表示,“銀行客戶已經被券商開發了多年,預期未來零售客戶增量并不可觀;在服務機構客戶上,銀行相較券商也存在短板,比如IPO保薦、再融資、并購重組等,銀行和券商的差距不是一丁半點。”“如果有錢就能做好投行的話,在美國市場也就輪不上高盛了。”該副總裁表示。
該副總裁認為,雖然券商行業存在很多問題,但是銀行在服務資本市場方面和券商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即便給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效果和外資進入中國一樣,最終還是要依靠國內券商自身能力的內生發展。當然,通過完成大的并購來實現外延式發展是可行的,銀行若想另起爐灶新設券商,并不容易。
有行業排名前列的券商財富管理負責人表示,國內外券商的根本差距在于制度,證券行業欠缺的不是錢,而是資本市場的改革,注冊制、場外市場、買方投顧業務、國際業務等等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券商行業有望和國際投行匹敵。
制度與細則待跟進完善
據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目前國內屬于銀行控股的券商主要為國開證券、中銀證券、交銀國際、工銀國際、建銀國際、農銀國際、匯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瑞銀證券、瑞信方正證券等。
其中,國開證券、交銀國際、匯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瑞銀證券、瑞信方正證券等6家是由銀行直接控股;中銀證券、工銀國際、建銀國際證券、農銀國際證券等由銀行間接控股。
這些券商中,大多銀行系券商不能在內地展業,目前能在內地展業的內資銀行系券商有國開證券和中銀證券。這兩家券商的2018年凈資本規模的行業排名在30名之后,凈利潤排名在20名左右。
有熟知銀行系券商發展的金融人士表示,目前,銀行控股證券公司的模式實質上是在分業經營的格局下,金融業初步探索和有限制地實現綜合經營的一種組織形式,不能直接進行資本和資源的輸送,因此發展受到抑制。
該金融人士提醒,銀行控股證券公司可能會出現風險傳遞,如果要重新實現混業監管,需要構建風險隔離機制。“銀行控股證券公司,可能使資本市場的震蕩更容易傳播,特別是由于銀行的負債主要來自客戶存款,流動性較強,銀行投放到證券市場的資金很有可能會出現短期行為,不僅使得證券市場的波動性加大,同時也會對證券公司風險防控產生影響。現在銀保監會對銀行實行并表監管,也就是只要納入報表的就要進行監管,而券商又歸證監會管,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分屬不同的監管部門,制度必須明確。”
00:28 | 上市公司接力中期分紅“盛宴”傳遞... |
00:28 | 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3% 經濟穩... |
00:15 | 《國務院關于規范中介機構為公司公... |
00:15 | 暢通“數字橋梁” 跨境電商領域成... |
00:15 | 多地優化住房“以舊換新”政策 提... |
00:15 | 拆解信貸“成績單” 資金流向了哪... |
00:15 | “因城施策”成效明顯 房地產朝止... |
00:15 | 券商人才結構升級 彰顯行業轉型成... |
00:15 | 逐夢深藍 向海圖強 深海科技企業掘... |
00:15 | 低空經濟應用場景迎“上新”潮 商... |
00:15 | 外資機構謀劃“加倉”中國資產 |
00:15 | 今年二季度理財公司新發產品環比增...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