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方政府擠GDP水分的情況開始增多。這表明唯GDP政績觀在改變,地方政府追求經濟發展質量的內在動力在增強。
項崢
近期,我國房地產市場風向似有變化,樓市調控放松的傳聞四起,某房地產大佬預期今年房價大幅上漲的消息廣為傳播卻難辨真假,吸引人才落戶競爭與購房資格定向微調相結合,這些或真或假、有實有虛的紛繁信息開始攪動著樓市過度敏感的神經,歸根結底無非是要通過引導各種輿論焦點試圖扭轉當前樓市風向,營造房價再度明顯上漲的氛圍。但時過境遷,房價再度明顯上漲的空間已極大收縮,“房住不炒”已奠定了樓市運行主基調,追求經濟發展質量也減少了房地產業與穩增長的內在聯系,強金融監管環境下金融去杠桿將有效管控資金總閘門,住房投資炒作已失去基礎。
從政策環境看,習總書記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后,“房住不炒”不僅深入人心,成為各級政府實施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根本出發點,而且也在舉世矚目的十九大報告中得到了確認,這決定了新時代我國住房政策的總體方向。“分類調控和因城施策”,是在樓市風向不變的情況下,各地對現有政策措施進行微調,以有效調節區域性住房供求關系,這也是我國區域差異較大的特點所決定,“一刀切”的政策與地方區域性情況難免會存在沖突。從近期各地微調的情況看,并沒有也不太可能會偏離或背離“房住不炒”的樓市風向。
從地方追求經濟發展質量看,過去所熟悉的房地產與地方政府穩增長的內在聯系并非牢不可破。近期,地方政府擠GDP水分的情況開始增多。這表明唯GDP政績觀的市場在改變,地方政府追求經濟發展質量的內在動力在增強。過去幾年實踐也有經驗教訓,雖然房地產固然可以給地方經濟增長帶來支撐,但支撐力度逐年下降,而房價大幅上漲所帶來的社會民生、金融風險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加快積累。高房價已然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民生焦點問題,威脅到系統性、區域性金融穩定,也是制造業升級面臨的攔路虎。雖然若干地方政府吸引人才落戶放松了購房資格,但若房價超出新就業大學生家庭購買力,實際上也很難達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可見,當前地方政府追求經濟發展質量的內在動力顯著增強,可能會打破過去地方穩增長和房地產業依賴的內在邏輯。
從資金面看,房價明顯上漲的空間幾乎不存在。2017年可以說是全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真正的拐點。美國加息步伐堅定,歐洲中央銀行縮減資產購買計劃的預期升溫,我國貨幣市場利率中樞明顯抬升,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降至個位數。值得注意的是,在管控貨幣供應總閘門的同時,我國金融監管環境全面趨嚴。從2017年銀監會“三、三、四”開始,證監會、保監會也相繼強化了金融監管,金融去杠桿進程有序推進。在一系列金融監管政策的綜合影響下,我國銀行同業、通道、委外業務降速明顯。截至2017年11月末,我國商業銀行同業資產、同業負債自2010年來首次收縮,其余額分別比年初減少2.8萬億元和8306億元。2017前11個月,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有所放緩,其中同業理財累計凈減3萬億元,理財中的委外投資較年初減少5888億元。銀行委托貸款中的“金融機構委托貸款”同比少增889億元,表外業務增速由過去的50%以上降到19%。特別是近期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以及近期證監會對資產管理通道業務的限制,過去通過資產管理業務為房地產業提供資金支持的通道基本已經堵死。經過2016年以來出現一定狂熱的居民加杠桿后,已經累積了較高風險,未來再度加杠桿的空間極度狹小。而高房價所形成的巨大名義資產價值泡沫,其風險卻是容不得半點小覷。
當前保持我國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全力避免大起大落,實際上已經關系到絕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分類調控、因城施策”,出發點仍是“房住不炒”,但施策要做到穩妥有效,要基于對區域性住房供求關系的深入準確把握。同時也要有效引導輿論方向,防止個別媒體炒作外溢形成社會輿論焦點,進而影響市場預期,對“房住不炒”方向形成一定程度擾動。最后,要通過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地方政府形成新政績觀,將追求經濟發展質量成為首要目標,徹底放棄房地產業路徑依賴。
18:31 | 長周期考核提升險資投資穩定性和積... |
11:47 | 西部創業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 |
11:11 | 上證指數刷新9個月新高 多因素支撐... |
11:11 | 穩定幣概念熱度持續升溫 行業迎來... |
11:11 | 一汽解放場景化落地與生態協同 新... |
11:10 | 多舉措應對經營壓力 瓦軸B預計上... |
10:45 | 金健米業發力面制品及休閑食品 上... |
10:43 | 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長 桂林旅游預計2... |
10:36 | 內生發展及外延并購共驅 重藥控股... |
10:36 | 仙琚制藥布局呼吸系統用藥 噻托溴... |
10:35 | 一鳴食品子公司獲增資1.2億元 引入... |
10:34 | 金田股份預計上半年凈利潤達3.4億...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