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非非】
如果美國本身不是具備了比較深厚的科學基礎,也很難想象這些頂尖的科學人才會甘于留在美國。
蔡非
《西南聯大行思錄》這本書中有一段話:中國與美國有著完全不同的“立國”基礎。美國靠最先進的機制和金元霸主的優勢來建構這個國家,它的人才和資源是從全球各個地方,通過市場的競爭網羅而來的。所以美國必須保證它永遠處在發展的前沿和高端,它才會有這種吸附的力量。一旦失去這個優勢,情況很難預料。
總而言之,作者認為美國之所以能吸引全球人才和資源,是由于美國本身就處于發展前沿和高端的緣故,這是美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的關鍵。
在查詢了一些資料后,竊以為這種觀點確實有道理。
美國在立國之初,雖然總體來說鼓勵移民,但對于到底要吸引什么樣的人才意見不一。
例如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給約翰·亞當斯的一封信中就曾明確表示,“關于外來移民,我的觀點是,除了有用的技術工人和一些特定種類或有特定職業的人以外,其他人則無需鼓勵。”
但是,另一位開國元勛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自己是出身西印度群島的移民,則主張不加限制地全面引進移民:“打開每一條可能的外來移民之路,是美國的利益之所在。”
那時,聯邦政府既沒有關閉國門,也沒有制定明確的鼓勵政策,在吸引人才方面采取放任自由的態度。在19世紀大多數時候,美國并未出現太多優秀人才,被歐洲精英看做是文化的沙漠。1820年,有英國人這樣評論:“在他們獨立后三四十年間,他們絕對沒有為科學、藝術、文學甚或政治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做出任何貢獻……在全世界,誰讀過一本美國書?誰看過一出美國戲?”
美國在自然科學和人文領域乏善可陳這個現象,從20世紀初開始有了轉變。
在1890年~1900年期間,美國經濟總量超過了大英帝國,同時期美國也出現了一系列對世界有貢獻的卓越人才。
從諾貝爾獎的獲獎情況來看,從1901年首次頒獎開始,到1940年全球共有203人次獲獎,而其中具有美國國籍的人有24位,占比接近了12%。同時期的英國國籍獲獎者有31人,德國獲獎者是43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這個時期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絕大部分都是出生于美國,在美國受教育,美國社會已經具備了能“批量培養頂尖人才”的土壤氣候。
可以說,在二戰以前,美國就成長為世界領先國家之一,主要靠的是美國本身的環境底蘊,而非由于搶奪其他國家的人才和資源。
很多人強調的美國大量吸收歐洲和發展中國家人才資源的現象,也確實存在,不過這主要是發生在二戰開始之后,它更像是“錦上添花”。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淪陷,美國才第一次大規模引進歐洲科學家,總數達到1236人,其中像愛因斯坦這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達12人。這大概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智力資源的轉移。
1959年古巴革命,之后20年里美國吸收了80萬古巴難民,其中大多數受過大學教育,通曉英語,被稱為“西半球最大的一次人才流失”。
1975年開始接受的越南難民中,有近1/4是教授、經理和管理人員;真正的體力工作者只有不到5%。
在二戰以后,一個富裕、開放與穩定的社會局面,是美國成為世界科研中心的基本條件,這其中固然有趁火打劫的因素。但“打鐵還需本身硬”,如果美國本身不是具備了比較深厚的科學基礎,也很難想象這些頂尖的科學人才會甘于留在美國。
(作者系武漢歷史文化學者)
18:31 | 長周期考核提升險資投資穩定性和積... |
11:47 | 西部創業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 |
11:11 | 上證指數刷新9個月新高 多因素支撐... |
11:11 | 穩定幣概念熱度持續升溫 行業迎來... |
11:11 | 一汽解放場景化落地與生態協同 新... |
11:10 | 多舉措應對經營壓力 瓦軸B預計上... |
10:45 | 金健米業發力面制品及休閑食品 上... |
10:43 | 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長 桂林旅游預計2... |
10:36 | 內生發展及外延并購共驅 重藥控股... |
10:36 | 仙琚制藥布局呼吸系統用藥 噻托溴... |
10:35 | 一鳴食品子公司獲增資1.2億元 引入... |
10:34 | 金田股份預計上半年凈利潤達3.4億...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