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12月19日-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重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19年經濟工作重點。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視了經濟下行壓力,特別是“要善于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的表態十分罕見;同時,會議對待中美貿易風險也沒有避而不談,而是直言不諱。
此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度提及加快經濟體制改革,重點著墨是加快國資國企改革,重提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公平競爭原則,以及營造法治化制度環境,保護民營企業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這樣的表態也非常明確與務實。
通讀會議新聞稿,筆者認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如下八大亮點:
一是直面經濟下行壓力。“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在筆者看來,增加憂患意識,直視問題,恰是做好政策應對,穩定信心的第一步。
二是更加強調防范經濟風險和“六穩”。會議強調,明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做好經濟工作至關重要。同時,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六穩”。而在三大攻堅戰方面,首次使用“初戰告捷”的表述,相比于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后三年重點抓好三大攻堅戰”的提法有明顯緩和。而在“三去一降一補”方面,強調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并未提及去杠桿與去庫存,也與當前去杠桿轉向穩杠桿、去庫存已經完成的背景相稱。
三是房地產市場仍舊從緊。房地產市場方面,仍舊延續“房住不炒”、“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表述,意味著雖然明年穩增長壓力較大,但決策層并未有放松房地產調控的跡象,這與市場預期經濟下行之下,前期市場出現的期待房地產政策周期輪回、調控政策即將放松的判斷并不一致。預期2019年房地產市場不會有明顯回暖,房地產投資也仍將延續下滑態勢。
四是貨幣政策穩健,表態中并未提及“中性”,放松態勢明顯。與去年穩健中性的表態相比,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取消了“中性”的表述,結合當前TMLF定向降息,此前央行降準、支持小微企業與民營企業融資等情況來看,貨幣政策寬松的態勢是十分明顯的,預期未來降準、降息仍在2019年政策工具箱當中。同時,會議提出要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才能化解。
五是強調大規模減稅和降費,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在貨幣政策有效性下降背景下,財政政策提到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展望2019,減稅的重點或主要體現在:一是推動個稅改革,就個稅抵扣事項出臺更多細則,進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消費;二是加大力度落實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減稅;增值稅稅率“三檔并兩檔”有望加速推出,16%的最高稅率檔位有進一步下調空間;三是進一步降低社保費率;四是進口綜合稅負的降低。
六是重點提及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公平競爭原則,強調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資本市場、財稅體制改革四個層面的制度建設,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更加注重從制度層面進行積極的探索,以期釋放改革紅利和空間。同時,強調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營造法治化制度環境,保護民營企業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這樣的表態也非常明確,是穩定民營企業信心的重點。
七是強調推進中美經貿磋商重要性。只有守住經貿關系壓艙石,才能避免中美在政治、外交、意識形態領域的全面惡化,為中國的結構性轉型贏得時間。
八是推動供給側改革發力,強調“走深走實”。此次會議談及“要深化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為重點,推動相關改革”。這意味著2019年改革力度有望超出預期,重點體現在深化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市場準入、社會管理等領域,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等諸多方面。
綜上,筆者認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態十分務實,直面了當前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對待中美貿易風險也沒有避而不談,而是以進一步改革開放和更大規模的減稅作為回應,有助于穩定市場信心。展望2019,面對內外部經濟運行壓力與深刻變化,如果對內能夠切實做到改革“走深走實”,做到競爭中性,向制度改革要紅利,對外可以積極爭取中美貿易紛爭的緩釋,守住中美經貿壓艙石,則有助于應對內外局面。
因此,即便當前市場上大多數觀點建議將明年經濟增長目標調降至6%-6.5%,但在筆者看來,明年增長若能達到6%左右已經是比較好的局面,抱有底線思維,有助于為下行中的中國經濟騰挪更多的改革空間。
(作者系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23:28 | 打造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德固特跨界... |
23:28 | 錨定智能新戰場? 車企競合驅動“... |
23:28 | 降“度”謀突圍 低度酒能否撐起酒... |
23:28 | 多家零售板塊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
23:28 | 多只債券型基金二季度規模增長超10... |
23:28 | 引導長期穩健投資 險資長周期考核... |
23:28 | 網下專業機構投資者“白名單”首次... |
23:28 | 多只權益類基金二季報披露 基金經... |
23:28 | 月內15只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公募緊... |
23:28 | 首批科創債ETF具有三重示范意義 |
23:28 | 為什么“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 |
23:28 | 三重因素將促使美元指數走弱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