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如果要評選21世紀上半葉新興經濟體以及對外開放促進經濟增長與國家現代化的最佳實踐,中國一定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國樣本。
日前正式卸任德國總理的默克爾,在接受本國媒體專訪中談到中國經濟成就時稱,在她2005年剛擔任德國總理時,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2.3萬億美元,略低于德國的2.8萬億美元。而到了2020年,中國的GDP已經達到了14.7萬億美元,德國的GDP為3.8萬億美元。在默克爾看來,盡管德國仍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國家,但德國的經濟規(guī)模與中國相比顯然已不在一個量級上,這也是德國必須與中國保持密切經濟聯(lián)系的重要原因。
作為21世紀以來最具國際聲望的資深政治家之一,默克爾向來以理性與穩(wěn)健著稱,她在過去16年里領導德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對德國而言,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取得的經濟貿易成就,以及不斷提升的商品和消費需求,不僅提供了德國商品出口的巨大市場,也成為德國進口優(yōu)質商品與服務的重要來源。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2121億歐元,中國已連續(xù)5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筆者之所以將德國及中德貿易作為分析中國“入世”的國別效應與全球價值的重要觀察點,是因為德國是全球主要發(fā)達國家中,經濟結構長期保持相對均衡、體系最為穩(wěn)健的經濟體,也是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中雙邊經貿聯(lián)系最緊密、關系最穩(wěn)定且各自獲益度最強的國家之一。可以說,德國雖與中國相隔萬里,卻是超越地理和制度的經濟鄰居,也是國家之間以貿易和投資促進經濟繁榮的典型代表。
眾所周知,中國對外開放是在沒有現成參照系的背景下啟動的,中國“入世”更是經歷了15年的艱苦談判,主要談判者從黑頭發(fā)談到白頭發(fā),最終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而從國家經濟實踐的角度來看,中國在1978年通過進行改革開放,找到了參與全球生產與貿易分工的接口,在2001年通過“入世”找到了加快融入全球經濟與貿易體系的規(guī)則基礎,進而大大促進了制度性開放與本國市場體系建設。例如,“入世”以來,基于修改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使之符合WTO規(guī)則的需要,中國中央政府清理的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超過2000件,地方政府清理的地方性政策法規(guī)有19萬多件,覆蓋貿易、投資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各個方面。
“入世”以來,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對待WTO爭端解決機制方面也堪稱發(fā)展中國家的樣板。中國已完全履行“入世”時作出的承諾,特別是在開放市場方面,中國在2010年底就已經履行了所有關稅削減承諾,目前的平均關稅水平為7.4%,如果以進口額為權重計算加權平均關稅,則平均關稅只有3.4%。中國進口關稅總水平低于所有發(fā)展中國家成員,已經接近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3%左右的平均關稅水平。之所以仍然略高,是因為中國迄今為止尚未完成工業(yè)化,不可能一步將稅率降低到脫離本國發(fā)展水平與承受能力的程度。事實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2017年度報告》和《2018年度報告》中已承認,中國已經履行了其關稅承諾,并取消了進口配額等公開的非關稅壁壘。至于中國對待國際公平貿易規(guī)則的態(tài)度,WTO前總干事帕斯卡爾·拉米曾經做出過公正評價,他認為中國沒有濫用國際貿易規(guī)則,也沒有通過欺騙規(guī)避這些規(guī)則。事實表明,中國“入世”以來針對WTO爭端解決機制此前作出的對具體案件的裁決均已嚴格執(zhí)行,未出現一起因不接受裁決而被起訴方申請報復的情況。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競爭力的提升,中國將來完全有條件適時主動降低關稅稅率,在整體性降低稅率的基礎上,通過對消費領域進行結構性降低關稅,實現中國與貿易伙伴的互利共贏。另一方面,在“入世”的推動下,中國通過持續(xù)擴大對外開放與不斷嵌入全球貿易價值鏈,推動了由制造業(yè)和貿易大國向產業(yè)與貿易強國的升級。在2013年之后,中國開始探索以深層次改革與高水平開放,通過優(yōu)質產能的全球化配置,提供可復制的商業(yè)模式設計、金融服務的區(qū)域和全球化搭建,加之相關國際協(xié)調力和動員力的提升,結合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對外釋放出經濟開放與對外貿易發(fā)展的紅利,構建了更具活力的內外經濟聯(lián)動體系。已有研究顯示,中國基于自由貿易和比較優(yōu)勢的對外開放實踐,與亞當·斯密、大衛(wèi)·李嘉圖、赫克歇爾和俄林等西方經濟學家的一系列經典貿易理論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吻合。這說明中國的對外開放既遵守經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也越來越具有一定意義的國際普適性。
中國將以“入世”20周年為契機,以持續(xù)高水平開放提升中國在市場準入、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勞工保護、國有企業(yè)和指定壟斷、競爭政策、金融監(jiān)管、環(huán)境保護與氣候應對等方面與國際最高標準接軌的能力,并積極推進與區(qū)域和全球重要經濟體達成雙邊或多邊投資貿易協(xié)定,以建立長久穩(wěn)定的市場準入機制。中國作為全球化、多邊貿易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受益者,本身也肩負著紅利釋放者的歷史使命與角色擔當,不斷探求著全球繁榮共生的經濟邏輯。
(章玉貴系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徐佳系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金融系主任)
23:28 | 打造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德固特跨界... |
23:28 | 錨定智能新戰(zhàn)場? 車企競合驅動“... |
23:28 | 降“度”謀突圍 低度酒能否撐起酒... |
23:28 | 多家零售板塊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
23:28 | 多只債券型基金二季度規(guī)模增長超10... |
23:28 | 引導長期穩(wěn)健投資 險資長周期考核... |
23:28 | 網下專業(yè)機構投資者“白名單”首次... |
23:28 | 多只權益類基金二季報披露 基金經... |
23:28 | 月內15只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公募緊... |
23:28 | 首批科創(chuàng)債ETF具有三重示范意義 |
23:28 | 為什么“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 |
23:28 | 三重因素將促使美元指數走弱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