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多地密集出臺專項政策,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加速向A股市場匯聚,構建“儲備—培育—上市”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本報記者 田鵬
9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認定的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河北世昌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證券交易所啟動新股申購,預計募集資金1.71億元,該資金將重點投向浙江星昌高壓油箱二期項目與補充流動資金。
不難看出,在專精特新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擴大產能規模、加速市場化進程的發展道路上,資本市場正成為助力企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重要支撐。日前,工信部部長李樂成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累計投資項目1981個,投資金額超過690億元,累計有超過2000家的專精特新企業在A股上市。
多維度支持企業加速壯大
資本市場作為我國金融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在適配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過程中大有可為,其憑借多元化的融資工具、專業化的資源配置能力以及規范化的發展引導作用,在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今年以來,多地密集出臺專項政策,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加速向A股市場匯聚,構建“儲備—培育—上市”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例如,2月份,湖南印發《關于開展“千帆百舸”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著力培養一批具備扎實專業知識、豐富實踐經驗、較強溝通協調能力的專業人才,幫助企業更好地對接資本市場”;4月份,江蘇印發《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培育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提出,“每年主動摸排一批有上市意愿的專精特新企業,支持地方發動、機構推薦、自愿申報,首批入庫企業不少于200家”。
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正逐步轉化為專精特新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實效。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年內共有28家專精特新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合計首發募集資金156.99億元,上市數量及募集資金規模分別同比增長33.33%和52.34%。
深圳市長盈精密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2010年9月份上市起,公司通過首發融資和再融資累計募集資金達50.32億元。公司從只做手機零組件,到全面覆蓋消費電子終端產品零組件,再到在新能源行業站穩腳跟;從只做國內客戶,到全面覆蓋消費電子全球頭部客戶,再到成為新能源行業頭部客戶的核心供應商,每一步都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和推動。”
資本市場的規范引導和資源集聚功能,也促進了企業進階成長。以并購重組為例,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年內共有18單重大資產重組項目發生在專精特新企業中。從重組目的來看,6單擬開展戰略合作、6單涉及橫向整合、2單涉及垂直整合、1單擬進行多元化戰略,剩余3單則出于其他并購目的。這一多元化的重組布局,不僅幫助專精特新企業快速補短板、強優勢,更助力其在產業鏈中進一步鞏固核心競爭力。
隨著資本市場對專精特新企業扶持效果持續顯現,將在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關鍵領域,催生大批優勢企業,它們在攻克關鍵技術、填補產業鏈空白上發揮重要作用,強化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此外,眾多專精特新企業的匯聚,將吸引產業鏈相關的配套企業、科研機構等向周邊靠攏,進而形成創新活力強、產業協同緊密的產業生態環境。
資本市場主動作為
在各地密集出臺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培育政策的同時,資本市場也主動作為,今年以來持續推出一系列針對性改革舉措,與地方支持政策形成合力,既為專精特新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打通“快速通道”,也為其后續的技術研發、產能擴張提供更穩定的金融保障。
例如,6月30日,北京證券交易所聯合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率先發布北證專精特新指數。7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聯合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推出上證科創板專精特新指數、上證專精特新指數及中證專精特新100指數;同日,深交所推出深證專精特新指數和創業板專精特新指數。
相關指數的發布為市場提供了衡量專精特新企業整體表現的“風向標”,助力投資者更精準地識別企業價值,進一步提升專精特新企業在資本市場的關注度與估值認可度,為企業后續通過再融資、并購重組等方式擴大發展提供更有利的市場環境。
展望未來,要進一步放大資本與產業的協同效應、滿足專精特新企業不同階段的差異化需求,資本市場仍需在現有基礎上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服務模式。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融資機制上,針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硬科技”類專精特新企業,建議放寬上市審核中盈利要求,強化研發投入、知識產權等科技屬性考核,簡化未盈利但有核心技術企業的審核流程,同時優化再融資規則,允許企業通過定向增發、可轉債等靈活獲取研發資金、降低成本;在資金供給上,需持續完善保險、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機制,引導其加大專精特新板塊配置,同時推廣科創債、知識產權證券化等創新工具,為企業提供適配研發周期的長期資本;在價值認可上,應通過強化“科技敘事”引導市場轉變估值邏輯,建立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差異化估值模型,將研發投入、專利轉化效率等納入考量,提升研發投入領域的業績波動容忍度,助力科技板塊獲得合理估值溢價。
23:50 | 內外資奔涌共振驅動港股流動性穩步... |
23:50 | 國家外匯管理局:允許外商直接投資... |
23:50 | 8月份國民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 |
23:32 | 企業數據資產開發運用提質加力 規... |
23:32 | “金九銀十”樓市向止跌回穩繼續邁... |
23:32 | 隨著科創板成長層揭開面紗 資本市... |
23:32 | 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 |
23:32 | 深交所與馬斯喀特證券交易所簽署合... |
23:32 | 杭州城投攜手智譜發布多個大模型 ... |
23:32 | “2025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實... |
23:32 | 政策利好持續釋放 杭州人工智能終... |
23:32 | 以電力算力為雙翼 濟南高新區上市...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